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血管生成抑制剂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病灶生长行为及其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抗血管生成途径治疗EMs策略的可行性。方法:1.将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接种于8d胚龄的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上,建立EMs的CAM模型,分设接种组、接种治疗组和空白组。接种治疗组分别施予不同种类的血管生成抑制剂:重组人内皮抑素YH-16(5ug/20ul/d)、沙利度胺(thalidomide,10ug/20ul/d)、整合素avβ3单克隆抗体LM609(10ug/20ul/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anti-VEGF,10ug/20ul/d);接种组则施予相同剂量的PBS作为对照。接种后72h,通过显微血管计数、原位铺片及组织学观察等方法检测各组中接种的子宫内膜组织对CAM血管生成和四种抑制剂对异位内膜病灶生长行为的影响。2.将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种植于重度复合性免疫缺陷病(SCID)小鼠腹壁皮下,建立EMs鼠模型,分设治疗组和对照组。接种后第3周治疗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YH-16组,2mg/kg/d)、thalidomide(thalidomide组,50mg/kg/d)、LM609(LM609组,250ug/每周2次)和anti-VEGF(anti-VEGF组,3mg/kg/d);对照组(PBS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PBS,连用14d。每隔3d测量异位病灶体积一次;治疗结束后病灶组织称重,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的表达。结果:1.在CAM模型实验中,接种组CAM血管生成反应明显增强,血管数目高于空白组(P<0.01);四个接种治疗组血管数目低于接种组(P<0.01);与接种组比较,接种治疗组病灶在光镜下可见腺体结构不完整,甚至腺体消失,间质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2.在SCID鼠模型实验中,SCID小鼠皮下种植EMs模型内膜存活率高且观察方便;各治疗组病灶体积增长缓慢,并且YH-16组用药后期病灶体积有缩小趋势;YH-16组、LM609组和anti-VEGF组病灶重量及体积低于PBS组(P<0.05);光镜下可见各治疗组腺体萎缩,结构不完整,间质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各治疗组MV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YH-16组和anti-VEGF组的VEGF表达较对PBS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1.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具有促血管生成的潜能,这为子宫内膜能够在异位种植和存活提供了一个依据,其本身及周围组织新血供的建立和维持是子宫内膜异位种植存活和EMs发生的基本条件。2.血管生成抑制剂对EMs异位病灶的生长和血管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证实抗血管生成治疗EMs的策略具有可行性,将成为治疗EMs的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