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河北省沧州地区采集的135份土样进行昆虫病原线虫分离,并将分离到的昆虫病原线虫进行初步的筛选,得到一个对蛴螬有较强致病力的线虫品系(ZZ)。感染该线虫的华北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以及铜绿丽金龟3种金龟子的1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48.33%、100%和71.67%,显著高于其他几种昆虫病原线虫。利用形态学特征和ITS-rDNA分析对ZZ种群进行了分类鉴定。通过对该线虫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对其侵染性幼虫、雄性成虫的重要参数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该线虫与嗜菌异小杆线虫的形态特征最为相近;同时ITS1-rDNA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也显示该线虫与嗜菌异小杆线虫亲缘关系最近。因此,确定该线虫为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对暗黑鳃金龟幼虫致病力结果显示:感染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的暗黑鳃金龟1、2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在处理72 h和96 h后显著高于Steinernema feltiae和Steinernema longicaudum两种线虫的处理,说明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的致病力显著高于这两种线虫。测定了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对华北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幼虫的致病力。对于1龄幼虫,处理72 h以后,该线虫对暗黑鳃金龟的致病力显著高于另外两种金龟子;对于2龄幼虫,处理96 h以后,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但二者显著高于华北大黑鳃金龟的死亡率;处理3龄幼虫12 d铜绿丽金龟的死亡率为80%,显著高于另外两种金龟子的死亡率。由此可见,该线虫对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表现出了较强的致病力。室内测定了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在不同侵染剂量、不同温度及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对暗黑鳃金龟1龄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在相同侵染时间,幼虫的死亡率随线虫的侵染剂量增加而升高;在相同线虫剂量下幼虫的死亡率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也呈增强趋势,其中线虫剂量为400 Ijs/mL、250 Ijs/mL、200 Ijs/mL时,幼虫的死亡率分别在感染后72 h、96 h和120 h达到100%。不同温度实验结果显示,20℃、25℃和30℃三个处理之间线虫的致病力无显著性差异,其中30℃和25℃分别处理48 h和96 h,幼虫的死亡率达到100%。不同土壤湿度处理的结果显示,土壤湿度为14%和17%时幼虫的死亡率分别在处理后96 h和120 h达到100%,与11%、20%和23%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土壤湿度低于8%时死亡率显著降低。感染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后铜绿丽金龟幼虫血淋巴中能源物质变化的结果表明:处理后20 h,蛋白含量大幅度增加,并显著高于对照,随后蛋白含量急剧降低,并在感染线虫后28 h显著低于对照。海藻糖含量在处理后16 h较前期有大幅度降低;随着线虫侵染时间的延长,海藻糖含量分别在处理后20 h和28 h达到最高值和最低值,后者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