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单独一章,正文部分分为四章。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缘由和意义,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关于高校入学招生制度的研究和文献综述,本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笔者就是高考制度的受益者,亲身体会到了现行高考制度带来的益处;同时,伴随着成长的脚步,笔者常常听见、看见现行高校招生制度的不公平现象,社会呼唤高考的公平,这就是我本研究的缘由。接着笔者对“高考”、“公平”这几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关于高校入学招生制度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综述,综合了前人对本研究的成果,提出了本人对前人研究不足之处的观点,从而指出本人要研究的东西。最后,阐发了本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等研究活动和方法。
正文部分包括四章。
第一章为高考制度中的“应然”:理念之公平。这章首先回顾了统一考试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统一考试的利弊,辩证地看待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接着,笔者从罗尔斯正义论的理论出发,重点勾画了高考制度中的理念之公平,包括群体范围内平等的原则(包含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尊重个体天赋差异的原则;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原则;遵行群体贡献大小的差异原则;遵行考试内部规律运行的原则。
第二章为高考制度中的“实然”:不公现象的调查。
本研究从资源配置入手,研究高等学校的入学机会的情况。造成高校入学机会不公平的因素很多,有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教育外部的因素,也有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内部的原因。有学学者已经指出城市和农村的高考毛入学率有差异。从罗尔斯正义理论入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才是正义的。法国社会学家埃尔·布尔迪厄认为,社会总是分层的,每个家庭所占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本不同,他们对子女入学机会也会有相应的作用。在全国高考毛入学率快速提高的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是不是按照同样的比例发展?农村转化成城市后,该地方孩子的高校入学机会有没有发生变化?若有,它发生怎样的变化?
笔者就从出于不同地区的三个自然村入手,分析山区和沿海地区的高校入学机会的差异。这三个自然村分别是:福建上杭的一个小山村,福州市罗源县的一个畲族村,福建泉州的一个自然村。同时,笔者采访了若干位福建师大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了解了学费等其具体的大学期间的费用。我专门了解了几位来自宁德地区的高考考生,他到福建师大考点参加2009年全国美术专业高考的学生,作为我研究的合作伙伴。从高考形式和内容着手,了解高考的公平的实际情况。接着,我从高考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对现行高考制度中存在的公平问题进行了辩证地分析。
第三章是高考制度改革之“必然”:实在之公平。前一章通过调查得出:在全国高考毛入学率快速提高的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是不是按照同样的比例发展,农村的高校受教育情况提高很小。为了缩小这种差距,作为高考制度的受益者,同时有体会到现行高考制度中的不合理现象,辩证地分析了高考制度,提出本人对高考改革的见解:一方面从理念层面促进高考公平,另外一方面从制度上保证促进高考公平。
首先,从理念层面促进高考公平。从坚持、改进、创新三个维度,提出改革我国高校招生模式、促进高考公平的思路与策略,高考改革必须考虑的几个因素:高考改革应扎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高考改革应考虑各所高校的特色,统一考试为主体,多种招生制度并存的考试制度,高校自主招生不同于高校单独考试,统一考试与高校招生自主权,自主招生与公平选才的矛盾的解决,考试形式:更合理地分配名额,对于“高考移民”的对策,以法律法规形式确保高校贫困生的顺利入学
其次,制度确保高考公平。也从坚持、改进、创新三个维度,提出改革我国高校招生模式、促进高考公平的制度,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考试题目题量的设计,把握试题四个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改革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建立健全的题库,不断更新题库,评卷的客观性与灵活性,确保考试的安全,确保考前公平,加强对考场舞弊行为的治理,高考志愿的改革,高考一年举行几次才合理?最后,提出了高考改革要走循序渐进的道路
第四章为总结。包括对现行高考招生考试的总结和反思本研究不足之处。
对于高考公平性改革,慢慢地我从一个高考改革的激进派转变转变为稳健派,这不是研究高考公平性并且致力于高考改革热情的消失,而是更加理智的思考高考公平性的研究。如果越来越多人认识到:高校招生考试的公平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不公平的延续。大力发展农村等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促进区域平衡,才能促进高考公平。
反思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首先,缺乏到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实地实习的经验。写出来的东西不免有些“书生气”,存在着“有书本知识的指导、有来自基层的调查,缺少由上而下的考试流程实际操作经验”,这是一个不足,也是本人最大的遗憾。其次,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的不足,抽取样本不够大,数据不够全面,给提炼理论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第三,期望脱离一定的现实。第四,研究方法的运用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