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早疫病是由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引起的马铃薯叶部真菌病害。茄链格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不产生或产生极少量分生孢子,而分生孢子作为接种体是筛选抗性品种的前提。嘧菌酯是防治早疫病的有效药剂,频繁施药易使早疫病菌产生抗药性。培育抗性品种也是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的主要方法,而筛选抗性品种是抗病育种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田间早疫病抗性鉴定需要整个生长季,并且植株容易受环境等其它因素的影响造成误差。因此本研究从马铃薯早疫病菌产孢特性、早疫病菌对嘧菌酯敏感性和马铃薯品种对早疫病的室内抗病性鉴定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获得稳定的茄链格孢体外诱导大量产孢方法,监测早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变化并评价马铃薯品种的抗病性,为今后基础研究的深入进行及田间该病害防治策略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研究了培养基、菌丝损伤、紫外线照射和温度变化对7个茄链格孢菌株产孢的影响,发现这些处理方法对供试大多数菌株的产孢都有显著影响,确立了茄链格孢大量产孢的最优条件。即番茄汁培养基,黑暗25℃培养7d,菌丝损伤,紫外线照射10min,25℃/20℃,12h周期性变温黑暗培养3d。2.利用优化后的条件对160株采自不同地区的茄链格孢进行体外诱导产孢,发现120株可大量产孢,占总数的75%,产孢量为1.26×104~5.03×104个/cm2。对大量产孢的120个菌株进行孢子萌发率测定,发现97.5%的菌株萌发率为96%~100%,其中萌发率为100%的菌株占40%。3.通过对2009~2011年全国7省20个地区的117株马铃薯早疫病菌进行嘧菌酯敏感性测定,发现这些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频率呈单峰曲线分布,其EC50值介于0.01~0.09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4μg/mL,未出现敏感性明显下降的抗药性群体。此外,2009年采集菌株的嘧菌酯敏感性(EC50=0.03μg/mL)高于2010年和2011年的菌株(EC50=0.04μg/mL);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也有差异。4.采用激素处理的幼嫩离体叶片接种法评价了32个品种马铃薯品种对早疫病的抗性,发现免疫品种6个,高抗品种2个,抗病品种8个,感病品种7个和高感品种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