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排斥普遍存在于社交场景中,会对个体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心理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试图探索其产生机制及神经生物学基础。然而前人的多数研究仅集中于社会排斥情景下的某一个角色(社会排斥遭受者或者观察者),很少有同时将遭受者与观察者置于同一社会排斥情境下进行探索,这对于实验结果的推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投球范式,将遭受者与观察者置于同一社会排斥情境下,使用更适合社会交互研究的技术——功能近红外光谱扫描技术来研究被试的皮层激活模式,探讨不同角色在社会排斥情境下的脑激活模式的异同,并进一步探索性别变量对其激活模式的影响。
本研究共分两个实验,实验一在更广泛意义的基础上对社会排斥情境下遭受者与观察者的脑激活模式进行探索,实验二则考虑到性别变量在其中的作用。实验一中,招募被试27对,其中男性14对,每对被试中分遭受者和观察者,其中遭受者参与Cyberball游戏,线上与其他两个陌生人(程序设定的假人)一起传球,而观察者则观察遭受者玩游戏。游戏共分为8个回合,通过控制遭受者接球数量来控制他在游戏中是被包含还是被排斥,观察者则身处遭受者旁边默默观看。在游戏期间,观察者与遭受者会接受功能近红外光谱扫描仪的扫描。实验二则是招募40对被试,男女各20对,程序与实验一相同。
结果发现,社会排斥遭受者与观察者的脑激活模式并不相同,并且受性别的调控。在遭受排斥后,男性遭受者即使再次进入包含组块游戏,相比被排斥前,会明显激活右侧颞上回,右侧腹外侧前额叶和背外侧前额叶,女性则没有这种差异。观察者观察不同情境时,脑区产生的激活差异也会受性别调控;男性在观察他人被排斥后,内侧前额叶产生明显激活,女性则是右侧腹外侧前额叶和背外侧前额叶产生激活。
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男性遭受者相比在被排斥前,在被排斥后的包含游戏中,右侧颞上皮层,右侧腹外侧前额皮层,右侧背外侧前额皮层激活显著,女性没有发现脑激活差异。
(2)在观察他人被排斥相比被包含时,男性观察者内侧前额皮层激活更强,女性观察者则是腹外侧前额皮层与背外侧前额皮层激活更强。
(3)fNIRS可以有效实现对社会排斥情境中的主客体双方脑激活的测量。
本研究共分两个实验,实验一在更广泛意义的基础上对社会排斥情境下遭受者与观察者的脑激活模式进行探索,实验二则考虑到性别变量在其中的作用。实验一中,招募被试27对,其中男性14对,每对被试中分遭受者和观察者,其中遭受者参与Cyberball游戏,线上与其他两个陌生人(程序设定的假人)一起传球,而观察者则观察遭受者玩游戏。游戏共分为8个回合,通过控制遭受者接球数量来控制他在游戏中是被包含还是被排斥,观察者则身处遭受者旁边默默观看。在游戏期间,观察者与遭受者会接受功能近红外光谱扫描仪的扫描。实验二则是招募40对被试,男女各20对,程序与实验一相同。
结果发现,社会排斥遭受者与观察者的脑激活模式并不相同,并且受性别的调控。在遭受排斥后,男性遭受者即使再次进入包含组块游戏,相比被排斥前,会明显激活右侧颞上回,右侧腹外侧前额叶和背外侧前额叶,女性则没有这种差异。观察者观察不同情境时,脑区产生的激活差异也会受性别调控;男性在观察他人被排斥后,内侧前额叶产生明显激活,女性则是右侧腹外侧前额叶和背外侧前额叶产生激活。
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男性遭受者相比在被排斥前,在被排斥后的包含游戏中,右侧颞上皮层,右侧腹外侧前额皮层,右侧背外侧前额皮层激活显著,女性没有发现脑激活差异。
(2)在观察他人被排斥相比被包含时,男性观察者内侧前额皮层激活更强,女性观察者则是腹外侧前额皮层与背外侧前额皮层激活更强。
(3)fNIRS可以有效实现对社会排斥情境中的主客体双方脑激活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