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 前列腺良性增生症(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病,在50岁以上的男性人群中发病率为50~80%。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在欧美发病率极高,近年来在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也明显上升。但目前关于前列腺良性增生症和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明了,因此有必要对导致上述前列腺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丝裂素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分为三类,包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1/2)通路,应激激活蛋白激酶(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通路和p38MAPK通路。MAPKs在介导细胞生长、发育、分裂、分化和凋亡等许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势必引起细胞增生与凋亡之间的失衡,从而引起细胞的过度增生,而这正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的发病过程相符合。 通过检测ERK、SAPK/JNK和蛋白激酶P38在前列腺癌(PC)、前列腺增生症(BPH)及正常前列腺中的表达,探讨ERK,SAPK/JNK和蛋白激酶P38在BPH和PC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为研究前列腺增生症和前列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 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前列腺正常组织、增生组织、前列腺癌组织中ERK、SAPgyJNK和P38 MAPK蛋白的表达。结果判定:一般认为活化的MAPK存在于细胞核内发挥生物学效应,因此我们以细胞核棕黄色着色者作为阳性细胞计数标准。每张切片随机观察5个高倍视野,各计数200个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比。 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以k。s)表示。采用 spss for window 10.l统计分析软件,方差齐性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ERK在BPHPC的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染色。在正常前列腺基质细胞胞浆和胞核中染色,而上皮细胞仅胞浆中有染色,胞核中无染色。 ERK在BPH基质细胞核染色约为79%,而PC约为50%,正常前列腺 48%。前者与后二者间存在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o.05人而K和正常前列腺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人BPH上皮细胞核染色约为72%,PC上皮细胞核染色为90%,正常前列腺为0。三者间均存在着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u<0.05)。 JNK在BPH*C及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胞浆和胞核中均染色,但核染色较低,而且它们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计>0.05人 pps在前列腺正常组织和增生组织中均有表达,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上皮细胞中分别约为28%和32%,而基质细胞中分别为 25%和 21%。在癌组织中上皮细胞表达明显增加,约为 57%;而基质细胞表达减少,约为15%。与正常前列腺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瞩<o.05人 ·2· 结 论 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ERK可能是BPH和F’C发生、发展的主要信号传递途径。 2.JNK/SAPK可能与BPH及PC发生的病理机制无关。 3.P38表达的相对减少可能与BPH及PC有关。 4.通过调控ERK及P38的表达可能作为BPH及PC治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