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类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旅行在文化研究领域中早已成为一种流行的隐喻。从旅行的定义上来看,翻译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旅行。然而,与普通的旅行不同,翻译的旅行主体是文本,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本旅行。它受制于当时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产生于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历史情境,总是与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迄今为止,在中国有十几个不同的译本。在众多译本中,李霁野和黄源深的译本影响最大,受欢迎程度最高。本文以萨义德的旅行理论为切入点,从文化语境的视角对《简·爱》的这两个译本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通过对这两个译本不同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李译本在措辞方面倾向于用革命性较强或者较偏激的词汇,而黄译本则更多的考虑到该词汇的外延意义。在句法方面,李译本中的句子大多数遵循着英文句法,译本中多长句,时间状语从句多在句末。黄译本中的句子多短句,时间表达方式灵活,更能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在语篇衔接方面,李译本中的标点符号与原文中的标点符号位置一模一样。考虑到英汉衔接的不同,黄译本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更为灵活、多变,不仅保留了英文原文的美感且又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本文详尽的分析了这两个译本所处的文化语境,具体分析翻译文学地位对翻译策略,意识语境对译者措辞,诗学语境对语篇衔接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两个译本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以此验证前人关于社会文化语境对翻译影响的理论,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于翻译活动与文化语境的理解。最终得出:翻译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对于文学翻译至关重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因素造就了不同的译本。评价不同年代的译本时,应将译本的社会文化背景纳入评价体系,不应只考虑语言层次上的优劣,因为一个译本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年代,文学作品将一直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