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挖掘水稻增产潜力,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是发展水稻生产和解决目前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选育的杂交稻品种虽然穗型较大,光合和物质生产能力较强,但往往表现出茎鞘等器官中贮藏物质向籽粒运转弱等特点,从而影响产量潜力的发挥。本论文通过选用不同粒重类型且生育期相近的杂交稻组合,研究穗肥施氮和源库调节对产量形成及茎鞘叶物质运转的影响,明确水稻花后贮藏物质运转规律,从而为水稻品种改良和完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同时研究了盐胁迫下水稻植株体内Na~+和K~+离子的吸收积累与运转规律,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组合间茎、鞘和叶片物质运转率存在较大差异,高产品种(组合)其茎鞘叶等器官花后综合运转率也高,表明物质运转率与籽粒产量之间存在相关性,水稻要获得较高的产量,其花后贮藏物质的运转能力也必须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花后茎鞘物质向穗部运转输出有一个高峰期,物质运转输出主要集中在抽穗开花的5-15d期间,而这段时期也是水稻穗部快速增重和籽粒灌浆的高峰期,表明花后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和充实关系密切。品种粒重与灌浆速率相关,粒重人的组合灌浆快,灌浆高峰的峰值人,灌浆高峰时茎的物质运转也多,而籽粒小的组合灌浆慢,峰值小,高峰时茎物质运转输出也少。2、研究不同施氮量下茎鞘等器官的花后物质运转规律,结果表明,在花后0-5天内,茎干重明显增加,茎干重在花后5天左右达到最大值,表明抽穗前期仍然有大量物质运送到茎部,各茎节贮存物输出主要在花后5-15天内,相对于两优培九,国稻6号在抽穗0-5天内,茎内物质前期积累少,但输入较多。茎部各节运转存在较大差异,上部茎节的物质运转较少,倒1茎和倒2茎花后干物质甚至可能出现负运转,随着茎节位置下移,运转率依次提高。结合籽粒灌浆特性,可以发现茎干重变化与穗增重和i籽粒灌浆关系最为密切,鞘次之,叶片最不明显,说明茎中贮藏物质运转中对籽粒灌浆充实最为重要。随着施氮量增加,抽穗至成熟期间茎、鞘和叶片物质运转率呈现下降趋势。3、穗分化期增施氮肥对剑叶和倒2叶的长度和面积影响较大,而对茎节长及粗、鞘长及下部叶片长等影响较小。穗分化期氮肥施用量与水稻剑叶披垂度及叶片SPAD值关系密切。通过增加穗肥施氮量,可提高剑叶光合能力和SpAD值,但多施氮肥也易造成倒2叶和倒3叶在后期的衰退加速。为保持水稻良好株型,应合理控制后期穗肥的施用。4、增加穗分化期的氮素供应,能促进水稻一、二次枝梗分化数,相应增加水稻颖花分化数,但也导致了二次枝梗退化数量的增多,增加颖花退化率,通过研究发现,穗基部和顶部的二次枝梗分化数均增加,但退化的二次枝梗主要集中在穗基部一次枝梗的下部二次枝梗中,在重施穗肥氮素后,在齐穗期和孕穗期均能发现穗顶部的一次颖花退化数量明显增多。5、在剪叶条件下,水稻植株中茎鞘的物质运转能力均有所上升,表明减源后,叶面积下降,花后的光合能力下降,植株能通过提高茎鞘中物质运转来保证籽粒的灌浆充实。而在疏粒后,水稻茎鞘干物质运转下降,表明库容大小除了对源的生产具有反馈作用外,对茎鞘中的贮藏物质向籽粒的运转也有反馈作用。在减源条件下,水稻的结实率下降明显,验证了花后叶片的光合产物对籽粒的充实有重要作用。功能叶中以剪去倒1叶对结实率的影响最大,倒2叶次之,倒3叶影响最小。6、盐胁迫下,水稻植株吸收Na~-和置换出K~+,但不同器官部位中Na~+和K~+的区域化分布特征明显,各部位的Na~+含量由低到高依次为绿叶、根、茎鞘和枯叶。下部老叶优先积累较多Na~+而枯黄;绿叶吸收Na~+相对较少,维持较低的Na~+水平,同时保持较高且稳定的K~+含量;水稻植株茎鞘通过选择性吸收大量Na~+和置换出一部分K~+到叶片中,保持绿叶较稳定的K~+含量和相对较低Na~+含量,维持较高的K~-/Na~+比,从而使植株少受盐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