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植物名称词语的认知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dt25302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与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植物名称词语的考察探究人类认知世界、组织语言的规律是我们进行此项研究的初衷。  本文以《本草纲目》中的807种植物1340个名称词语为研究材料进行了封闭式的研究。考察植物名称中的认知理据,语义建构的过程,从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角度解释异名同实和异实同名现象是本次研究的主要任务。首先,我们分析和整理了植物名称词语中的认知理据。基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本文将认知理据分为感官因素和非感官因素两大类。前者可以细分为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四个部分,后者可以分为生长特性因素、药理属性因素和其它因素部分。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了数据统计,以观察各个因素对植物命名影响的权重:其中,视觉感知和生长特性因素的数量最多。植物名称词语的语义建构主要体现了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方式。其中,隐喻的运用分为跨认知域的隐喻和同一认知域的隐喻;在两种隐喻方式中,基于形体相似性的隐喻的数量都是最多的。转喻根据喻体的不同分为部分代指整体和特性喻指本体,其中前一种情况比较多。隐喻和转喻的结合运用大部分为基于形体相似性的跨认知域的隐喻和部分指代整体的转喻的结合。植物名称词语的语义建构也会受到语音、文化等其它因素的影响。《本草纲目》植物名称词语中共有285组异名同实植物名称词语和125组异实同名植物名称词语,对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本文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其他文献
传统语法中,转折连接成分一般被视为连词,多解释为表达小句或句子之间转折逻辑语义关系的成分。然而,由于长期在口语中高频地使用,转折连接成分的真值语义逐渐虚化,成为转折性话语
该文试图从儒家文化的视角分析《白鹿原》中的三类人物形象,探讨作品所呈现的儒家文化积淀以及现代社会形态下儒家文化的命运.全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关中文化渊源着手,
汤仁荣  上海新智投资发展公司董事长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    中国股市十年零增长。漫漫熊市路何日才是头,股指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底在何方?共和国总理呼吁要“提振股市信心”。如何才能使股市体现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何才能让股民通过股市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股市如此低迷的糟糕局面,各方“神圣”都在苦苦思索。依笔者二十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主要症结有三:一是发行规模无限扩容;
语料库语言学是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对实际使用的言语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语言的规律,应用到语言本体研究和语言教学工作里。而流行歌曲和社会生活密切相
唐代省试诗是兼文学性与应用性于一身的特殊诗体,它在唐代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研究唐代省试诗,对认识和把握唐代科举、唐代文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就唐代省试诗的研究概
本文从身份的角度切入90年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以“悬浮”来指涉知识分子的存在状态,从而试图透过文学形象探讨现实中的知识分子问题。  80年代的作品中,知识分子经历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