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向农民、农业和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然而,由于长期受到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偏向战略、单一主体供给理念、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分税制改革导致的基层财政困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和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已成为当前我国公共经济领域一个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协同论思想引入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领域中,以促进多元主体协同供给并实现协同效应为目的,深入研究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机制问题,以期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在对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机制已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和界定了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机制相关的概念。借鉴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相关理论(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协同论)的思想,结合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特殊性质,提出了以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机制的理论命题,并详细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机制的概念、特征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上,依据“为什么会推进协同供给→应怎样实现协同供给→协同供给效果如何→协同供给机制如何具体实现”的路线,构建了农村公共品协同供给机制模型框架,从而确定了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的形成机制、实现机制、评估机制以及机制实现途径等本文理论框架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的形成机制研究中,根据协同学不稳定性原理,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系统演化的过程,指出供给主体系统演化发展是系统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失衡是供给主体系统演化的外部动力,而供给主体的驱利动机则是供给主体系统演化内部动力的观点,进而构建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系统演化过程模型。由于供给主体从不协同向协同的转化也是供给主体系统结构由旧向新的演化,因而指出系统演化的内、外动力也是促进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形成的动力。然后,对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外部动力(农村公共品供求失衡)的存在进行了现状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分别研究了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内、外部动力对协同供给形成的推动作用。在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的实现机制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基本概念的钻石模型,同时依据相关理论并遵循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的整个流程,构建了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四阶段动态过程模型。以该动态模型为基础,从基本概念、理论依据、主体、方式、渠道和程序等方面分别研究了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的需求表达机制、决策机制、筹资机制、生产机制以及激励与监管机制。在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的绩效评估机制研究中,首先对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绩效和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绩效评估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绩效评估的必要性、评估的价值取向、评估主体和评估程序。依据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初步选取指标,并通过专家打分和隶属度处理进行指标修订,最终确立了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而后为证明其可行性,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机制实现途径的研究是本文研究的现实落脚点。在分析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机制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各过程机制对协同供给效应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机制实现的基本路径,即从协同供给的各过程机制入手进行完善。以该路径为基础,分别研究了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的需求表达机制、决策机制、筹资机制、生产机制以及激励和监管机制的实现策略,从而保证了农村公共产品协同供给机制实现策略的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