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得益于技术进步、政策松动等方面的原因,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尤其在2010年以来,微博更渐渐成为广大中国网民所青睐的传播载体。这一现象受到了西方媒体的重视,在其涉华报道中,越来越多来自网络的声音作为信息源出现,媒体对它们的使用与编排,呈现出国际涉华报道的一种新特点。本文以《纽约时报》2010年、2011年涉华报道中所有出现网络信息源的篇目为研究样本,对《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网络信息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旨在考察《纽约时报》对网络信息源的选择有何偏好、在报道中使用网络信息源表达什么类型的内容、对网络信息源的内容又采取怎样的引用形式,此外,涉华报道在对网络信息源进行引用时,又是否通过其他手段对所引信息进行重新解读,以达到某些不同的传播效果。 通过对样本篇目进行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笔者发现,《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对个人网站类网络信息源的引用次数最多,对机构网站、媒体网站的引用次数次之,2011年则开始对商业网站与企业网站的内容进行了少量的引用。对于个人网站揭露信息、表达不满态度的内容,报道多予以直接引用,而对于机构网站、媒体网站的信息发布类内容,报道则以部分引用与化用为主。同时在具体篇目中,报道还可能通过前后文内容的编排、修饰性语句的使用等方式,将那些表达对政府不满的内容加以放大,将中国政府的声音置于不利地位。 这一现象的形成,是美国意识形态、个人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播环境的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有鉴于此,中国在进一步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可做出以下应对:利用社会化媒体开展社交网络传播,主动进行议程设置;丰富政府部门网站内容,充分解释国情;加强NGO网站建设,积极应对幽际舆论;发挥媒体网站优势,进一步提高公信力;建立交互传播平台,联动政府、学者、媒体与网民;营造更宽松的传播环境,鼓励企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