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侨港是广西北海市下辖的一个难侨安置镇。该镇原是一片荒无人烟、偏僻的港口,其诞生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越南排华反华政策下的产物。当时国家按照“对口安置”的原则,安置了8000多名被驱赶回国的原在越南婆湾岛、海防以从事捕捞为生的渔民,其主体是早期从北海地区迁移到越南的蛋民华侨。侨港镇的诞生和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被迫性”移民不断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华侨归国后不断适应“陌生”祖籍地的过程。
侨港镇的归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归侨,其身份兼具“侨”和“蛋”的双重色彩,表现在外在文化上是充满了独特的族群特征。侨港镇的归侨由于世代侨居异国他乡,使得自身拥有的浓厚的“蛋家风情”文化习俗得以完整保留和延续。但在外力逼迫下,回到遥远而陌生的祖籍地,为了应对翻天覆地的变化、外界社会文化的压力,其固有的文化习俗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本文的目的之一即是探讨习俗变迁背后的迫力和魅力。其二,探讨的是“被迫性”移民对迁入地和自我身份的认同,认同的建构是情境性,流动的,是一个交织着多重利益复杂的心理过程。通过分析侨港镇归侨地域和身份的认同,得出了认同是因时而异,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并无固定一成不变的模式。最后,本文试图展现一幅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的移民安置点完整的成长轨迹,从而达到深刻反思移民安置和地方性融入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