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典型临床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属于中医“内风”“颤震”等范畴,普遍认为病位在脑,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亏虚与肝肾不足,标实为风、火、痰、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本病临床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严重危害了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目前西医治疗方法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发展,更无法治愈。更有治疗途径单一、治疗作用局限、具有较强依赖性及毒副作用等缺点;中医药以其独特的优势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存在诊疗标准不统一、分型复杂混乱、重复性差等缺点。哑门联合天柱、风池、完骨“颅底七穴”组方治疗帕金森病是我导师陈枫主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优化组合而成,此治疗方案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组方治疗易于临床推广。另外针刺“颅底七穴”联合美多芭治疗帕金森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互补优势,服用西药可迅速改善症状,针刺治疗可调节机体整体气血阴阳,减少毒副反应及并发症。本课题对其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以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的试验设计方法,对针刺“颅底七穴”联合美多芭治疗帕金森病进行临床观察研究,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该治疗方法的临床推广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内容及方法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帕金森病患者采用随机表法按照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本研究总疗程为3个月,其中试验组采用针刺“颅底七穴”即哑门、双侧天柱、风池、完骨联合美多芭治疗,隔日针灸,1周3次,12次为1疗程,以3个疗程为1个周期进行观察研究。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西药美多芭治疗,两组患者服用药物均维持入组前药量,同期观察疗效指标。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5个时间点采用改良的Webster评分进行疗效分析,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确定治疗的安全性。入组72例患者,对照组脱落1例,完成实验者71例(试验组36例,对照组35例)。研究结果1两组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性别、年龄、病程、改良的Webster评分、平均每日美多芭服用量的比较均无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改良Webster评分总分前后改善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的改良Webster评分总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改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6)。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3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33)。说明针刺联合美多芭及单纯服用美多芭均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但是针刺联合美多芭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更佳。3两组治疗后各症状评分改善情况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改良Webster评分各症状评分前后改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强直、震颤、自我照顾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改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在手部动作减少、姿势、行走时上肢摆动、步态、面容、言语、坐起立运动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改善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个症状均有所改善,试验组在强直、震颤、自我照顾方面改善更突出。4两组治疗后各时点症状改善比较治疗1个月后第1次复诊,试验组的改良Webster评分总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但两组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治疗2个月后第2次复诊,试验的改良Webster评分总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改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3个月后第3次复诊,试验组的改良Webster评分总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改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6),说明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疗效稳定。5两组随访期总体疗效比较随访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改良Webster评分总分前后改善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改良Webster评分总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改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有一定的远期疗效,但是试验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6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后血象、肝肾功、尿液均未出现异常,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2例患者出现晕针,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头晕,症状缓解后未影响后续治疗。结论1针刺“颅底七穴”联合美多芭治疗帕金森病疗效好,总有效率高,对于帕金森病各项症状均有所改善,强直,震颤,自我照顾改善尤佳。2针刺“颅底七穴”联合美多芭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稳定,效果持久。3针刺“颅底七穴”联合美多芭治疗帕金森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