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相对于全球性变化(系统性变化)而言是一种局部性和累积性的过程,它不仅客观记录了人类改变地球表面特征的空间格局,而且还再现了地球表层景观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是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程度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地处沪、杭、甬经济金三角中心地带,宁波慈溪市为主体的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为案例,以RS、GIS技术为支撑,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运用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近年来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LUCC过程、格局、驱动机制,探讨LUCC对土壤质量变化的影响,并对LUCC引起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和其他用地的减少为主要特征 1987年至2000年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和旱地、滩地、林地、水田、盐田面积的减少,水体和养殖用地则略有增加。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看,旱地是转移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为水田、养殖用地和水体;林地的主要转移方向为旱地、建设用地;滩地主要转化方向为养殖用地、旱地与水体;盐田主要转移方向是旱地;水体面积也有明显增加,其来源主要是滩地和旱地。 2 滩涂围垦对耕地减少的缓冲作用使得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 与1949年相比,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2001年耕地总面积减少量很少,耕地总量基本保持动态平衡。但50多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占用耕地却远远大于这个数值,海涂围垦是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耕地占用后的主要补充途径。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耕地构成变化则主要表现为水田的减少和旱地的增加。 3 耕地变化的区域内部空间差异显著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23个乡镇耕地面积空间变化与人均产值的空间差异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二、三产业人均产值高的乡镇,非农产业对耕地的占用量也相应较大。北部沿海乡镇农业以水产养殖业、蔬菜、花卉等为主,一产产值较高,滩涂围垦使耕地增加量较大。 4 土地利用强度增大主要表现为4级用地类型的增加和1、3级用地类型的减少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强。土地利用程度分级体系中利用程度最高的4级用地-建设用地比重大量增加,而其来源则主要是利用程度最低的1级类型-滩地和3级用地类型-耕地,2级用地的总量变化不大,但其内部变化也相当显著。 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受自然和人文因子共同驱动 与大部分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短期内受人文因子驱动为主不同,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除受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城市化、非农化、人口增长及政治经济政策等人文因子驱动外,滩涂的自然淤涨所导致的围垦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驱动因子。但随着政府对滩涂湿地保护的重视,滩涂围垦量减少对耕地总量平衡政策的实施将产生重大冲击。同时,互花米草生长带的下界为平均海面稍下、平均潮浸率约为53%~57%的潮间带。由于其极强的抗逆性,有力地改变着杭州湾南岸的潮滩覆被。 6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不同层次土壤质量演化均有重要影响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演化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壤质量变化明显比利用方式未发生变化的土壤大,表层土的质量变化明显大于下层土,且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壤各层次的质量变化要比土地利用方式未发生变化的土壤显著。 7潮滩典型外来扭被互花米草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至2000年,杭州湾南岸互花米草海滩生态系统面积达38.38时,互花米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较高,其总经济价值为1.O45x 10a元,间接经济价值是直接经济价值的16.42倍。 8土地利用/扭被变化导致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经济价值减少 与1 987年相比,2000年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经济价值减少了1.86lxlo吕元,减少量是1987年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2.03%;其构成变化表现为生态系统物质产品价值提高的同时,非物质经济价值有更大程度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