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中的童话世界——从小学语文教科书探析中国童话的演变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we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话是最富有儿童文学特点的一种文体,被誉为最纯真美好的人类话语。中国童话作为世界童话的一支,有着其独特的精神魅力和艺术特色。本论文旨在以小学教科书为文本,结合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史料来深入探析中国童话的演变。本文主要按照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历史发展脉络,从现代以前、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着手展开分析。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旨在考察童话在现代以前的教材中的演变。这一时期,教材从蒙学读本发展到国文教科书,其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童话尚未成形,但最能体现其文学本质的幻想性已孕育在教材中为数不多的神话、传说和寓言之中。本章即以具有代表性的启蒙读物《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和民初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为文本,分析这一体现童话文学性的幻想因子在教材的载体中由古代延伸到近代的变化。   第二章重在探究童话在现代教科书里的演变。这一阶段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国语教科书时期,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童话形成,并开始真正地进入到教科书之中。由于教科书与生俱来的育人功能,教科书里的童话自诞生起就蕴含着文学与教育的二元性。二元性的制衡与倾斜,成为教科书童话演变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在现代三十年里,童话在历史脉络中细化出不同的态势,而1937年全国统一抗战是该时期的历史转折点,战前与战后的童话和教材由于政治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所以,这一阶段以全面抗战为分界线,分为两部分阐发,在《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开明国语读本》、《修正初小国语教科书》、华北版《国语课本》等具有代表性的文本的细读上具体考察童话从五四时期到30年代中期、从30年代中期到建国前所具体呈现的演变特点。   第三章意在探讨童话在当代教科书里的演变。建国后初期,小学语文进入到语文教科书时期,全国中小学一律使用国定的统编本,不再使用自编本,直到1986年之后才有“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的转变。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童话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文学性与教育性在结合上呈现出新的格局。这一时期,童话在建国后十七年、文革和新时期三个阶段均呈现出不同的品貌。因此,本章分三个部分来阐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955年版、1961年版、1987年版、1994年版和2001年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及各省市自编的有代表性的小学语文教材为文本,通过史料的结合,探析从“教育为本”的十七年到政治泛滥的文革年代、再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中国童话的发展走向。   第四章为余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阐述教科书童话与笼而统之的中国童话的演变的关联,并引申出纯文学童话该如何嫁接到教科书这一不容忽视的议题。
其他文献
隐喻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隐喻的本质问题一直困扰着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Lakoff(1987)和Johnson(1987)等一些语言学家提出隐喻理论(Lakoff&Turner1
罗斯认为戏仿理论富有丰富的内涵:从历时角度看,戏仿经历了古希腊、现代直至后现代时期的发展,呈现了从读者接受到滑稽效果,再到双重编码的流变;从共时角度看,罗斯梳理了不同
村落公共生活一直处于公共生活研究的边缘,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物质生活的提高却没有带动精神文化生活进步,作为体现村落集体文化的公
论文以苏童创作的全部小说为研究文本,主要探究其颓废叙事的表现形态、颓废书写的内外部成因、颓废审美意蕴独特的艺术把握和社会意义。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
成长小说是对个人成长经历的书写,呈现的是“那一个”成长主体的精神境遇。经历过文革的作家,通过成长小说来展现历史境遇下的个体生命形态。本文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