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回顾性分析及总结老年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特征,为加强老年压力性损伤的管理提供基线资料。2.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老年压力性损伤的转归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老年压力性损伤提供事实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烧伤外科于2016.12-2018.12以压力性损伤为首要诊断收治的老年患者9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老年压力性损伤资料收集表》收集其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调查变量中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岁),居住属性;病情资料包括:血压(mmHg),体温(℃),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否合并感觉功能障碍,是否合并运动功能障碍,是否合并意识障碍;创面资料包括:创面部位,创面总面积(cm2),临床分期;入院时辅助检查资料:总蛋白(g/L),白蛋白(g/L),红细胞计数(1012/L),淋巴细胞绝对值(109/L),血红蛋白(g/L),胆碱酯酶(U/L);时间资料包括:发病至入院时间(月);院前治疗资料包括:创面修复方式,是否联合应用负压吸引(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院前护理资料包括:是否有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经历,自理情况及是否应用减压设备;其他相关参数包括:该次住院时间(天)及该次住院的治疗费用(万元)]。对所有入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病情资料、创面资料、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根据临床转归情况,将入组患者分为愈合组和未愈组。对包括:人口学资料,病情资料,创面资料,辅助检查资料,时间因素,院前治疗资料及院前护理资料共计七项相关资料做单因素分析。并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所筛选出的阳性结果,结合临床经验,排除混杂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经变量赋值后,以单因素显性变量作为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自变量,转归情况做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98例入组老年压力性损伤中,年龄范围65-97岁,平均年龄为(78.38±13.11)岁。男性50例(51.02%),女性48例(48.98%)。研究对象中65-75岁区间的人数比例最高,占总比例的44.8%。入组患者中大多为城镇居民(92.86%),农村居民仅占7.14%。坐骨结节部位所占比例最高(41.08%),共计73例;所占比例最低的为肩胛及足部,均占0.56%。临床分期以3期为主(n=112[62.92%])。入院时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例为35.71%,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例为20.41%,合并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为43.88%,合并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为56.12%,合并意识障碍的患者比例为48.98%。发病至入院时间为(7.5±1.2)月。平均住院日为(34.0±14.0)天。平均治疗费用为(4.4±0.7)万元。98例老年压力性损伤经系统治疗后,根据治疗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愈合组和未愈组,83人完全治愈,15人未愈。单因素组间对比情况如下:人口学资料中年龄、居住地属性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病情资料中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合并感觉功能障碍,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7,P<0.001,P<0.001,P=0.043,P=0.003):组间血压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3、P=0.029)。入院时辅助检查资料中白蛋白、淋巴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胆碱酯酶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P=0.002,P=0.005,P<0.001);入院时创面资料中创面部位、面积以及临床分期组间对比皆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01,P=0.021,P<0.001)。院前创面治疗情况中联合应用负压吸引、修复方式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O.011,P<0.001)。根据单因素组间对比数据可以得知,起病距就诊时间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有统计学意义。院前护理情况资料中ICU住院经历,自理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12)。将组间单因素分析差异性尤为显著的相关变量做自变量,转归情况做因变量纳入回归分析方程中,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修复方式、创面部位、白蛋白以及发病至入院时间此5项与转归高度相关。结论:1.老年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及发展可能与多项因素有关,包括年龄、居住地属性,是否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感觉、运动、意识功能障碍,血压、白蛋白、淋巴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胆碱酯酶,临床分期、创面位置、面积,联合应用负压吸引、修复方式,发病至入院时间,ICU住院经历及自理情况。2.老年压力性损伤转归的独立风险因素可能包括年龄、修复方式、创面部位、白蛋白以及发病至入院时间此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