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用量BTCA与相关树脂对棉织物复合抗皱整理工艺的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gan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作为一种重要的天然纤维,因其优异的保暖、舒适等性能而备受人们的亲睐,然而棉织物易起皱的缺点却严重影响了它的服用外观。起初,人们广泛使用N-羟甲基类整理剂如二羟甲基二羟基次乙基脲对棉织物进行抗皱整理;此类抗皱整理剂用量比较大,约为80g/L~120g/L,整理后的棉织物在服用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甲醛,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尽管研究人员相继开发出低甲醛与超低甲醛类整理剂,但依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甲醛释放的问题。近几十年,研究人员都聚焦于开发无甲醛整理剂。研究表明,1,2,3,4-丁烷四羧酸(BTCA)是最具有潜力的无甲醛抗皱整理剂;但也存在着如下缺点:(1)用量大,通常在80g/L;(2)焙烘温度高,需在175℃以上;(3)在高温酸性条件下,棉织物的强力损伤严重;(4)BTCA的高效催化剂次磷酸钠是一种含磷化合物,过多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这些因素都限制了BTCA工业化的推广。因此,在抗皱整理的过程中如何降低BTCA的用量也成为染整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低浓度BTCA与水性聚氨酯以及免烫树脂两种复合体系,采用两步法工艺对棉织物进行抗皱整理,赋予棉织物较好的抗皱性能,为工厂的实际应用提供实践指导。
  首先,将BTCA和水性聚氨酯组成复合体系对棉织物进行两步法抗皱整理。先将棉织物浸轧低浓度的BTCA溶液,焙烘后BTCA分子在纤维内部充分交联;然后将整理好的棉织物继续浸轧水性聚氨酯溶液,焙烘后聚氨酯在棉织物表面成膜,利用两种整理剂的协同增效作用赋予棉织物较好的抗皱性能。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固量约为30%的水性聚氨酯乳液,以此探究聚氨酯薄膜的性质与织物抗皱性能的关系。由于考虑到聚氨酯的相关性质,故选用活泼性适中的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疏水性的聚丙二醇(PPG)和亲水性扩链剂2,2-二羟甲基丙酸(DMPA)作为主要合成原料。研究发现,当聚氨酯薄膜的断裂强力>40N且断裂伸长率>400%时,能与BTCA一起赋予棉织物较好的抗皱性能,织物的折皱回复角由原布的128°提高至220°,织物的撕破强力保留率达到70%以上。水性聚氨酯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是:R(异氰酸酯基团与多元醇羟基的摩尔比)值为3.8,聚丙二醇分子量为PPG-1000,扩链剂DMPA含量为7%。织物的最佳整理工艺是:棉织物先浸轧30g/L的BTCA溶液,带液率80%左右,80℃条件下烘干3min,175℃条件下焙烘90s。整理好的棉织物再次浸轧浓度为50g/L的水性聚氨酯溶液,80℃条件下烘干3min,135℃条件下焙烘90s,最后进行标准洗涤。
  其次,将低浓度的BTCA和免烫树脂对棉织物进行复合抗皱整理,分析不同的整理工艺(一步法和两步法)对整理后棉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棉织物经过30g/L BTCA溶液浸轧后,在150℃焙烘5min的条件下,BTCA分子能够在纤维内部充分交联。因两步法需要进行两次高温焙烘,故适当降低了BTCA的焙烘温度,有利于实现工业化。探究了免烫树脂的浓度对棉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通过减少免烫树脂和免烫树脂催化剂的用量,不仅降低了甲醛的释放量,还有效的降低了织物的强力损伤。研究得到的最佳整理工艺是:棉织物先浸轧30g/L的BTCA溶液,带液率80%左右,80℃条件下烘干3min,150℃条件下焙烘3min。整理好的棉织物再次浸轧浓度为50g/L的免烫树脂溶液,100℃条件下烘干3min,150℃条件下焙烘3min,最后进行标准洗涤。整理后测得棉织物的折皱回复角由原布的128°提高至250.1°,织物的经纬向撕破强力保留率达到73%以上,织物的甲醛释放量降低至23.55ppm。研究结果表明,一步法整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在一步法整理工艺中,BTCA和免烫树脂同时与棉织物上的羟基发生反应,免烫树脂与棉织物以醚键结合,而BTCA与棉织物以酯键结合,形成醚键的活化能比酯键的活化能低,所以在150℃条件下,免烫树脂优先和棉纤维发生交联反应,间接阻碍了BTCA与棉纤维发生交联反应,使得BTCA反应不充分。
其他文献
吸湿快干服装有利于人体快速吸湿排汗,提高穿着舒适性。传统吸湿快干面料主要是通过对织物进行单面亲疏水整理,控制整理液在织物组织中的深度获得单向导湿,实现织物的吸湿快干性能,该方法需使用大量化学整理液不利于环保。静电纺丝的纤维直径小,比表面积大,其成膜的孔隙率高,将其应用于吸湿快干面料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涤纶面料具有很高的疏水性能,采用亲水性纳米纤维膜对其进行单面复合整理,可以改善涤纶织物的亲水
学位
随着工业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正在成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一大挑战。其中,印染废水因其成分复杂,且各组分之间变化无常,治理十分困难。针对废水治理难题,一些新的技术正在被广泛研究及使用,如光催化技术、芬顿氧化技术。然而,光催化技术依旧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如:光生载流子易于复合、对太阳光中可见光部分利用不足、易于团聚、使用后粉末回收困难等。与此同时,芬顿技术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在反应过程中Fe(Ⅲ)转化为F
学位
尿素在活性染料印花中作为吸湿剂,助溶剂,膨化剂,是印花色浆的重要组分之一。另外,尿素可与一些氢氧化物(如:NaOH)组合作为纤维素的良溶剂。但在分子水平上,尿素对纤维素的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论文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的表征方法,开展了关于尿素溶液对纤维素作用机理的探索工作。  首先,我们通过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在不同温度下(20℃,40℃,60℃)原位监测水分子在
学位
由于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保护作用,个体防护用品已逐渐成为许多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军人穿戴的防弹衣及头盔、运动员的护膝及护腕、工人佩戴的头盔等,这些防护用品能有效减少或避免冲击对人体带来的伤害从而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传统的防护用品在防护性能及穿戴舒适性上仍存在许多缺陷,而通过与剪切增稠液(STF)结合得到的新型防护用品虽然极大地提高了防护性能及穿戴舒适性,但剪切增稠液易沉降和不便于运输
“固-液”相变材料在其相变过程中可以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能而温度保持相对稳定,广泛应用于热能存储与温度管理领域。但是“固-液”相变材料熔融后的泄露问题、固有的低热导率严重影响了其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热交换速率。使用高热导材料制备多孔载体来固载相变材料可以在实现“固-液”相变材料固定化的同时提高材料整体的热导率,而提高多孔载体中导热粒子之间的热量传递有望进一步提高其热导增强效果。  氮化硼(BN)微米
相变材料微囊化可以实现相变材料的永久封装,既可以解决相变材料直接使用过程中易泄漏、挥发、稳定性差等问题,又可以提高相变材料的循环耐久性、与聚合物基体的相容性,拓展相变材料的应用范围。目前,关于石油基烷烃类相变材料微囊化的研究已经有很多,而关于极性脂肪酸和脂肪醇类相变材料微囊化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十二酸和正十四醇(TDA)作为相变材料,具有无毒、可再生、纯度高、成本低、高焓值、相变点适宜等优点。此外,
学位
壳聚糖是一种含有很多羟基与氨基官能团的天然生物大分子,由于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易降解性、来源广泛、资源丰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材料。虽然壳聚糖含有大量氨基,被离子化后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但由于其较差的亲水性以及自身官能团的受限使其在吸附能力方面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很多研究采用有机酸、无机酸等对壳聚糖进行改性,使其具有特定的官能团而可以成为特定的功能性材料。本文采用柠檬酸为改性剂,在微波加热条件下对壳聚糖进
涤/锦复合超细纤维是制备清洁用纺织品的常用材料。作为清洁用的纺织品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清洗不彻底等因素而增大细菌滋生及积累概率,特别是应用于办公桌和餐桌的桌面、护栏、地面等公共场所和医院的清洁抹布等纺织品,一旦纺织品滋生、沾染细菌便会成为疾病的传播载体。自由基接枝聚合的方法能将抗菌剂以化学键的方式结合到织物表面而赋予其长久的抗菌性能。卤胺类抗菌剂因其以卤素为杀菌元素而赋予织物高效的抗菌性能,同时
具有驱蚊功能的天然植物精油,由于其绿色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精油由于其高挥发性,在纺织品的整理过程中受到限制,利用微胶囊技术来控制精油在纺织品上的释放,可以提高精油在织物上的耐久性能。夏季蚊子的猖獗和紫外辐射的增强对夏用服装提出了驱蚊和抗紫外的要求。鉴于此,我们选取生物基驱蚊材料香茅油作为芯材,并同时引入紫外吸收材料,研究了抗紫外驱蚊双功能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首先研究了抗紫外/驱蚊聚
学位
常规纺织品是可穿戴设备的最佳载体,伴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智能纺织品在健康、运动、汽车、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导电纺织品是智能纺织品开发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是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的智能材料,它们能赋予传统纺织品特殊的功能和性能,有利于开发多功能和高性能的导电纺织品。在众多导电高分子中,聚吡咯(PPy)因具有易于制备、良好的环境稳定性、高电导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