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对外汉语教学中常常会碰到的一个小问题——“去逛街”和“逛街去”的差别作为切入点,对“去+VP”和“VP+去”两类结构作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并对语序、位置及其前后不对称现象作了探讨。首先是根据两类格式中的“去”的语义差别进行了分类。根据这个分类标准,“去+VP”和“VP+去”结构都被分为三类。在这一章里,我们作了两次重要的分离:把表示“去除、除掉”的“去”从表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的“去”中分离了出来;把一般被认为是“VP+趋向补语去”的结构从“VP+去”中分离了出来。这样的分离避免了把不同性质的“VP+去”放在一起研究所造成的混淆。然后对“去+VP”和“VP+去”的差异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去+VP”中的“去” 和“VP+去”中的“去”在引申、虚化的过程中,起点和终点不对称,使得“去+VP”和“VP+去”呈现出整体的不对称趋势。另一方面,发现“去+VP”和“VP+去”两类结构中存在两对对称格式,但是由于“去”的位置不同,两对对称格式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两对对称格式中的“去”从语音、语义、句法三个方面都体现出从强势到弱势的不对称趋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去+VP”和“VP+去”格式的差异分析,我们发现,通常被认为是平行格式的“去买菜”和“买菜去”其实并非对称格式,真正与“买菜去”形成对称格式的是“到菜场去买菜”。另外,以朱德熙、丁声树两位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去买菜”和“买菜去”意思相同,是因为他们是从单句角度对这两个结构进行讨论,其实在具体的语篇环境中,成分相同但语序不同的结构在功能上一般是不相同的。最后指出由“去+VP”和“VP+去”中的“去”的种种差异其实是一种由于位置的不同而形成的前后不对称现象。这种前后不对称现象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中都广泛存在着。比如在音节结构内部、在构词法层面、在句法层面都存在前后不对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