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绝缘、低损耗的高性能绝缘材料是电力装备与电力电子器件的永恒需求。纳米复合技术作为提升绝缘材料击穿场强与导热性能的重要技术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价值。然而,受制于电气性能提升幅度有限(提升幅度通常低于30%)、纳米复合材料介电损耗上升以及纳米颗粒的长期稳定性和分散性差等问题,纳米复合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仍面临挑战。本文在近年来有关学者提出的一维纳元胞结构可在横向尺度限制电子倍增及输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绝缘、低损耗的高性能绝缘材料是电力装备与电力电子器件的永恒需求。纳米复合技术作为提升绝缘材料击穿场强与导热性能的重要技术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价值。然而,受制于电气性能提升幅度有限(提升幅度通常低于30%)、纳米复合材料介电损耗上升以及纳米颗粒的长期稳定性和分散性差等问题,纳米复合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仍面临挑战。本文在近年来有关学者提出的一维纳元胞结构可在横向尺度限制电子倍增及输运过程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具有纳米孔结构特征的柔性桥联倍半硅氧烷绝缘材料的构筑方法,研究了其纳米孔结构特征与宏观电气性能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了纳米空间结构提升介质击穿场强的作用机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制备了柔性桥联倍半硅氧烷绝缘材料,获得了其本征物性参数。以对苯二甲醛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醋酸为催化剂,采用水解缩聚法和真空干燥技术原位聚合生成了柔性桥联倍半硅氧烷绝缘材料(Bridged Silsesquioxane Electrical Insulating Materials,以下简称BSSEIM)。通过氮气吸附-脱附测试、等轴压缩测试、接触角测试获得了BSSEIM的基本物性参数。通过改变前驱体溶液中催化剂的含量研究了催化剂含量对BSSEIM孔结构特征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改变催化剂含量能够控制前驱体的反应速率,可实现材料内部孔结构特征的有序调节。BSSEIM在65%的形变下未发生结构的破坏,展示出极好的柔性。此外,BSSEIM中未反应完全的-CH3基团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疏水性能,其接触角可达121°。(2)揭示了柔性桥联倍半硅氧烷绝缘材料的孔结构特征与宏观电气性能的关联关系。通过交、直流击穿电压测试平台和宽频域介电谱测试平台,获得了BSSEIM的交、直流击穿特性和介电性能,研究了孔结构特征对材料击穿特性和介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BSSEIM内部纳米孔平均孔径的增大,其交、直流击穿场强均逐渐降低,相对介电常数逐渐减小,介质损耗角正切值基本保持不变。以普通陶瓷纤维绝缘材料作为对照组,测试了其交、直流击穿场强与介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浸油状态下,平均孔径最小的BSSEIM相较于普通陶瓷纤维绝缘材料,交、直流击穿场强均大幅提高,提升幅度分别可达570.5%(交流)和349.7%(直流),相对介电常数降低48.7%,介质损耗角正切值降低98.5%。(3)揭示了柔性桥联倍半硅氧烷绝缘材料的表面电荷演化特性与失效机制。基于纳米孔结构的尺度效应与表面电位衰减特性,揭示了纳米孔提升介质电气性能的微观机制,通过比较气体放电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参数与纳米孔平均孔径的关系,研究了纳米孔提升介质绝缘性能的机制。研究表明,纳米孔结构能够有效减小电子的平均自由程、显著降低空间中的有效气体分子数目、阻碍电子崩的发展,进而抑制气体放电的发展,提升介质的击穿场强。通过等温表面电位衰减法获得了不同平均孔径的BSSEIM的表面电位衰减特性,研究了纳米孔平均孔径对BSSEIM表面电位衰减率的影响规律。基于陷阱能级密度对材料表面电荷积聚的影响,揭示了纳米孔的平均孔径影响介质电气性能的机制。结果显示:随着纳米孔平均孔径的增大,样品深陷阱能级密度增加,导致电荷被陷阱捕获的概率增加,材料的表面电荷积聚增多,导致材料表面电场畸变严重,进而使击穿场强降低。
其他文献
传统电视新闻依托于电视媒体机构,有着自身的新闻信息传播规律,传统电视新闻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有着很好的基础与前景。本文分析传统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条件,并提出传统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如树立创新思维、做强内容优势、打造品牌形象等。
纳米填料分散性对于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绝缘性能影响显著,有效的分散性检测方法有利于推动纳米绝缘材料的发展。当前对于纳米填料分散性的检测方法中,扫描电镜等显微设备虽然可以直观观测填料分散性,但高放大倍率会限制检测范围。测试改性材料的宏观性能也可间接评估填料分散性,但由于宏观性能较多、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难以提出普适的指标来量化表征。而基于材料应力-应变非线性效应进行检测的非线性超声技术因大范围、无损、测试
在生物医学领域,脉冲电场可通过诱导细胞电穿孔而使肿瘤组织缩小甚至消失,对于肿瘤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细胞膜是一种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复杂结构,容易在外加刺激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其力学性能在电穿孔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细胞膜力学性能在电穿孔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其中的机理和相关规律尚不清晰。因此,本文以肿瘤细胞为例,通过仿真和实验研究细胞膜力学性能对电穿孔的影响,并将二者结果对比分析,探索
晶硅太阳能电池目前仍处于光伏发电行业的主体地位,然而晶硅太阳能电池面临着发电效率低的问题。由于硅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的限制,晶硅光伏组件能够很好地吸收和利用波长较长的光谱,如500-1100 nm的光谱,但是对300-500 nm范围内的短波光谱利用率偏低,从而导致晶硅电池的响应光谱和太阳光谱之间存在一定的失配现象,使得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偏低。因此,本文针对如何提升晶硅光伏组件对短波光谱利用率的
纸绝缘是变压器内绝缘寿命的“晴雨表”,目前纸绝缘的寿命评估依靠对聚合度的直接与间接反映,存在着现场应用困难、间接反映不准确等缺点。油中悬浮纤维可以直接反映纸绝缘的老化状态,现有的油中纤维热老化特征量的提取过程繁琐,难以做到无损评估。本文基于简易无损的荧光特性分析,研究了热老化对油中悬浮纤维荧光特性的影响规律及影响机制,提取了基于油中悬浮纤维荧光特性的新型热老化特征量。论文主要内容有:(1)研究了油
随着风、光等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大规模并网,电力系统中不确定性源的比例陡然上升,各不确定性源之间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面对含复杂不确定性源的电力系统,辨识出其中显著影响系统运行状态的不确定性因素是非常必要的。从而,能够准确量化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对系统影响的全局灵敏度分析(Global Sensitivity Analysis,GSA)方法,成为了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的重要课题。然而,在单输出GSA研究
柔性直流系统以功率调节灵活性高、有利于新能源并网、适合多落点受电及直流组网等优势,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与大地回流双极直流系统相比,金属回流双极直流系统线路结构不同,故障工况下的电磁耦合过程更为复杂;且由于回线的影响不能忽略,大地回流系统中常用的2阶极模变换矩阵不再适用。本文以含金属回线的对称双极柔性直流系统为研究对象,推导了4种可实现线路极间解耦的极模变换矩阵,将其应用到故障分析与线路
“双碳”目标下,风、光等新能源在我国电力系统的渗透率将不断提高,未来将成为电力系统的主导电源,然而其出力的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给电源侧带来了显著的不确定性,导致传统以“发电跟随负荷”的调节方式难以为继,亟需开发新的调节资源,以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为需求侧资源参与系统调节创造了条件,而相对于单一电能调节,多能耦合则进一步提高了需求侧的用能灵活性。基于此,本文受“国家杰出青年
目前,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apacitor Voltage Transformer,简称CVT)因其在高精度、可靠性与稳定性、抗电磁干扰等方面的优势被广泛用于电网电压测量,其测量的工频电压准确度高。然而,由于CVT内部复杂电气结构会造成局部谐振,其电压传输特性复杂,因此通过CVT进行电压测量难以准确反映系统电压非工频分量的特征。同时,当系统出现次同步谐振等复杂工况时,CVT中间变压器铁芯极易呈现非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最早应用于医学康复领域,为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脑科学和信号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BCI技术已经在医学、娱乐、交通和航天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否简单方便地记录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得到的EEG信号是否准确可靠,以及算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