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因素之一,对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内蒙古东部森林草原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维持北方生态系统平衡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该区也是我国森林草原火发生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研究内蒙古东部火发生时空分异规律及影响机制,可以为未来火发生的长期预测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当地科学合理的防火工作与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提出了基于MODIS时序数据的火烧迹地提取算法,对2001~2015内蒙古东部火烧迹地进行提取。以此为基础,利用多种GIS方法对15年间内蒙古东部火发生次数及过火面积进行年度、季节、月变化规律分析,探索火发生的关联性及异质性等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气候、地形、可燃物与人类干扰等因素对火发生影响的主要因子。最后构建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火发生主要影响因子的空间作用规律并对其进行预测。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MODIS时间序列数据能够实现区域尺度下的火烧迹地提取,结合植被覆盖与火点识别可以显著提高火烧迹地提取精度。本文以内蒙古东部森林草原为研究区域提取内蒙古东部的火烧迹地,通过Landsat卫星影像与统计年鉴数据对提取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总体精度在80%左右,基于此算法提取的火烧迹地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内蒙古东部2001~2015年间火发生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森林火与草原火是内蒙古东部火发生的主要类型,其火发生次数与过火面积均呈现波峰波谷交替变化趋势,平均每3年发生一次交替变化。2003年是森林火发生次数与过火面积最为严重的一年,草原火发生次数与过火面积最为严重的年份为2015年。火发生的高峰月份为春季的3、4月份以及秋季的9、10月份,各月草原火数量均多于森林火。火发生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较强的集聚性与异质性。森林火发生区域较为集中,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农林交错带;草原火分布较为广泛,在大兴安岭两侧森林草原区以及呼伦贝尔草原区均存在聚集区域。森林火的集聚程度高于草原火。不同季节的火发生空间分布严重不均,大兴安岭东侧是春季火发生的主要区域,秋季火发生的主要区域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西侧。(3)地理探测器能够较好地识别火发生次数与影响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量化各影响因子的贡献度。对森林火发生具有显著贡献的影响因子为年均风速、年均气温、坡度、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海拔;对草原火发生具有显著贡献的影响因子依次为年均气温、距耕地距离、海拔、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度。年均气温、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海拔是影响内蒙古东部火发生的重要因素。(4)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内蒙古东部年平均气温、NDVI对森林火的影响呈现显著空间变化,海拔、坡度与年平均风速的影响空间变化不显著,森林火易发生于年均气温较高、海拔较低的缓坡区域。NDVI、距耕地距离对草原火的影响呈现显著空间变化,年平均气温、植被覆盖度、海拔的影响空间变化不显著。草原火易发生于海拔较低、距耕地距离较近的高NDVI与高植被覆盖的区域。利用2016~2018年火数据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预测的AUC值分别为0.877与0.808,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