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城市社区居民在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所经历的突发公共事件情况及其对心理卫生服务的主客观需求状况,探讨影响城市社区居民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相关因素,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以及2007年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分布,兼顾东、中、西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选取辽宁、浙江、安徽、广东、重庆、新疆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地区,在每个省份选择省会城市和另一个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严重的地级市作为研究地点。以15-60岁城市社区常住居民(居住时间在6个月以上)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670人于2009年4月进行面对面询问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四个部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2007年1月-2009年3月居民经历的突发公共事件情况;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对心理卫生服务的客观需求状况(以经历突发公共事件后一个月内所出现的身体和心理反应衡量);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对心理卫生服务的主观需求状况。采用EpiData3.1完成资料录入核对,利用SAS 9.1统计分析软件完成数据的描述和分析。结果1.基本情况:本研究调查城市社区居民共9670人,有效应答者为9227人,有效率为95.42%。调查居民的性别、年龄比例均衡,90%以上为汉族,在婚者占71.25%,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职校和初中为主,主要职业分布是商业服务员员工、无业/失业者和办事或一般业务人员,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上。2.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对城市社区居民影响最大的突发公共事件依次是:自然灾害(如5.12汶川地震、台风灾害和2008年春季雪灾),公共卫生事件(如奶粉事件)、事故灾难(如交通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如2008-2009年金融危机和8.4喀什袭警案)。在突发公共事件中,77.18%的调查居民所充当的角色是“通过媒体间接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员”,“参与营救与救护的人员”最少,仅占1.93%。居民所经历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调查前的6个月-1年(71.83%),其次为1-2年(11.98%),2个月-6个月(7.47%)。3.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城市社区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的客观需求状况3.1经历突发公共事件后,居民所受到的心理影响大于身体影响(x2=764.71,P<0.05)。68.44%的居民报告其身体状况受到事件的影响。在经历事件一个月内,主要出现“睡眠没有平时好”(9.54%)、“更容易感到疲劳”(7.47%)和“食欲比平时差”(6.21%)等身体反应。88.35%的居民反映其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较大/很大者所占比例为18.78%。在经历事件一个月内,出现的心理反应主要是“担心这次灾难再次发生”(25.53%)、“不由自主地会想起这次灾难”(21.58%)、“试图忘记这个灾难,不想记着它”(14.97%)等。3.2在四类突发公共事件中,以经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者所出现的身体和心理反应最强,其总均分最高,为2.01;其次是自然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总均分均为1.87);事故灾难最低(总均分为1.79)。3.3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同角色者中,无论经历哪类事件、无论是在身体反应还是心理反应方面,均以直接受害者或死难者家属所受影响最大,出现较大/很大身体和心理反应的比例分别是34.72%和44.72%;其次是现场目击者和参与营救与救护人员。4.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城市社区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的主观需求状况4.1心理卫生服务的形式:42.55%的居民最希望通过媒体宣传获得心理卫生服务,其次是通过相关宣传材料(23.32%),居民对专业性心理卫生服务(如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的需求偏低,比例分别为17.35%和3.46%。4.2心理卫生服务的提供者:40.87%的居民希望是专业人员,其次是家人亲戚(39.42%)和朋友/同事(17.41%)。4.3心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47.85%的居民希望了解“如何缓解自身心理反应”,其次是“常见心理反应”(20.64%);对于“如何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和“如何帮助别人缓解心理反应”,希望了解的居民仅有15.03%和14.13%。4.4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电视节目是居民愿意接受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57.72%),其次是聊天(37.99%)和互联网络(32.65%)。居民对宣传材料和讲座的接纳程度较低(分别为28.06%和23.33%);对心理咨询、咨询热线等途径接纳程度更低(分别为15.72%和11.95%)。5.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影响城市社区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5.1影响客观需求的因素: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女性、年龄大者、文化程度高者、离退休人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历者、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或死难者家属、距离时间两年以上者所出现的身体和心理反应均较大,对心理卫生服务的客观需求较大(P值均<0.05)。5.2影响主观需求的因素5.2.1心理卫生服务的形式:男性、年龄大者喜好以媒体宣传/宣传材料形式提供的心理卫生服务;青少年、文化程度高者、在校学生、经历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者、参与营救与救护的人员更喜欢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形式的心理卫生服务;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或死难者家属对专业性心理卫生服务的喜好程度均较低(P值均<0.05)。5.2.2心理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文化程度高者、脑力劳动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历者、参与营救与救护人员希望获得专业人员提供的心理卫生服务;青少年、经历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者对朋友的依赖性比较高;年龄大者、少数民族居民、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或死难者家属和现场目击者对家人亲戚的依赖程度较高(P值均<0.05)。5.2.3心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文化程度高者、医务人员、参与救援的救护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历者更希望了解“如何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和“如何帮助别人缓解心理反应”;少数民族居民、农业劳动者、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或死难者家属对“如何缓解自身心理反应”的兴趣较高(P值均<0.05)。5.2.4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男性、年龄轻者、文化程度高者、在校学生、经历事故灾难者喜欢通过互联网络来获得心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女性、文化程度低者、体力劳动者、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或死难者家属比较热衷于聊天的形式;电视、广播节目是年龄大者、少数民族居民、文化程度低者、体力劳动者、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或死难者家属所愿意接受的传播形式;参与营救与救护人员对宣传材料形式的接纳程度相对较高(P值均<0.05)。结论1.尽管大多数居民是通过媒体间接了解突发公共事件,且调查时间距离事件发生时间已有6个月以上,调查居民自我报告对其影响最大的事件仍可归于自然灾害(主要为5.12汶川地震)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奶粉事件)。2.90%左右的居民自我报告其身体和心理方面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所经历事件的影响,半数以上居民在经历事件后的1个月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反应。提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存在着巨大的客观需求。3.在各种心理卫生服务中,通过媒体宣传形式提供服务依然是调查居民首选,电视节目、互联网络是其喜好的主要传播方式。对于集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专业性服务及相关知识技能,虽然居民主观上希望由心理专业人员来提供,但在主动寻求总体上仍表现较低需求。提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开展专业性心理卫生服务存在很大空间。而在常态情况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的认知,非常必要。4.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历的突发公共事件类型、在事件中的不同角色等因素均能影响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的客观和主观需求,提示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性心理卫生服务必须根据不同人群的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以保证其有效发挥作用。建议1.加强公众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公众对心理卫生服务的认识和心理承受能力。2.通过学校、社区和主流媒体传播心理卫生相关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3.与心理卫生专业机构合作,充分利用资源,根据人群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性心理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