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客观存在的空间经济形态,产业集聚及其蕴含的经济理论历来是学者们感兴趣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方法的不断创新,特别是以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兴起,空间集聚问题的研究再次引起学者关注。
本文首先回顾了产业集聚的概念、集聚形成机制理论和集聚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现有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进行了梳理。针对集聚度测量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指出了基于距离的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该方法以各个连续的空间距离作为计算依据,剔除了行政区划的影响,从而得到连续距离上的集聚指数,在产业集聚度的测量上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章在已有基于距离的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考虑了生产要素对集聚度的影响,修正了距离阀值的选取,运用基于距离的集聚度测量方法和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测算了2003-2007年我国制造业84个三位代码行业集聚现状。结果显示,研究期内我国制造业整体集聚度呈上升趋势,波动幅度并不大,但细分行业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其中丝绢纺织及精加工业、合成纤维制造业等行业集聚度持续较高,中成药制造业等行业的集聚度在近些年却一直偏低。
第四章在上述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已有集聚形成机制理论实证检验集聚因素对产业集聚度的影响。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与传统集聚外部性理论有所差异,劳动力因素对我国制造业各行业产业集聚度有显著的影响,但中间投入品和技术外溢程度对集聚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网络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缓解了企业对中间投入品市场的依赖,降低了集聚外部性对企业的吸引力。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过低并没有使行业内企业感觉到集聚带来的正的外部性,对产业集聚度的影响不明显。此外,结果还表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国有资本参与市场经济均不利于产业集聚的形成,而税收和出口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第五章研究集聚外部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运用2003年—2007年三位代码细分行业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专业化水平、多样化水平和行业内企业所处竞争环境等因素对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专业化水平和行业内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产业多样化程度对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明显。此外,行业人均资本投入、研发支出、规模经济、个人资本参与市场竞争均与劳动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国有资本参与市场竞争不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研究结果为集聚外部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