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音信仰在中国十分普遍,在中国民间无论是否信佛,观音大慈大悲、大善大德的神格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民俗文化,甚至观音菩萨的地位一度超过其他佛教神祗。在中国,各地区有不同特征的观音信仰,作为民间信仰中的观音不局限于佛教层面,它与各地原有风俗融合为一体,真正做到了“神圣与世俗”的统一。大理地区的观音信仰正属于上述这种情况。大理被称为“妙香佛国”,观音是大理地区供奉的主要神灵,《南诏图传》《大理国梵像卷》《白古通记》《南诏野史》《白国因由》等文献均有观音显化的记载。 《白国因由》成书于清代,较为完善系统的记录了如“观音伏罗刹”等大理地区的观音神话与传说,反映了大理地区的观音信仰情况。本文用故事类型学的方法,将《白国因由》中的观音神话传说分为“观音伏罗刹”“变异九隆神话”“观音幻化”三个类别,并寻找其他同类型的白族神话传说进行对比,试图从神话文本的演变中研究白族观音信仰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通过分析发现,白族地区的观音信仰具有民间信仰的生活化、功利性和亲和力等特征。政教结合是白族观音信仰的主要特点。其次,农耕文化特质,造型丰富多变,与本主信仰相互影响交融,并具有人性化和贴近民众等都是白族观音信仰的重要特点。观音信仰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与南诏和大理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有关;同时,因为洱海地区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该地区的宗教信仰受到佛教传播的多条路线的影响。在多种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源自于佛教的观音最终在大理地区扎根并实现“白族化”,成为白族人民自己的观音。在大理,观音不光成为本主信仰中的神祗,也成为了白族的一种宗教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