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纪录片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支流,以其对历史和现实的记录、对真相的探寻、对人类和世界的人文主义关怀而对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纪录片的社会影响源自于其所蕴涵的人文关怀的精神和理念。在各种影视艺术表现形式中,纪录片甚至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而在商业大潮汹涌的今日,当文化已经成为能带来商业利益的资本时,人们对纪录片的商业回报的重视更是远超以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文化的商品性曾批判到“一旦精神变成了文化财富,被用于消费,精神就必定会走向消亡”。本文正是从大众文化批判的视角出发,研究商品化对我国纪录片的影响,纪录片的人文性与商业性的内在联系,并探索我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的主要思路如下:第一章的序言从关注这一论题的动因入手,对商业化浪潮下我国的纪录片所面临的处境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纪录片发展所经历的各阶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提出了纪录片在文化工业时代的两个基本属性即商业性和人文性,由此引出了本研究的理论研究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第三章首先从人类学角度对纪录片的人文性进行分析,然后论述了纪录片通过对历史的解读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人性之真的还原所彰显出来的人文精神。最后,分析、论述了纪录片用以体现人文内涵的电视技术表现手段。第四章首先通过受众的收看心理——求真、求知来阐释纪录片的内在品质,也即其市场吸引力。其次,通过分析纪录片商业化的表现特征来论证商业化的操作模式对于纪录片所特有的品质及其发展所形成的限制。第五章以国内外既获得市场成功又获得观众赞誉的纪录片及其制作机构为例,对文化工业时代的纪录片的人文性和商业性的双重属性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证,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做有益的探讨,最终为纪录片走出困境提出可行的方法。本文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对于文化工业化的批判太过忧虑和悲观。本文探讨的结果表明,在文化工业已经变得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作为文化商品的纪录片是可以在兼具商业性的同时保持其探索现实、追求真理的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在两者取得平衡的情况下,商业性和人文性可以达到共赢。关于通往平衡的道路,本文也在研究的最后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