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苯中二硫化碳及噻吩的脱除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19820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对粗苯中含量较高的两种有机硫化物二硫化碳和噻吩进行静态吸附和催化氧化的分类脱除研究。首先针对粗苯中含量为0.3%~0.4%(质量分数,下同)的二硫化碳,进行静态吸附脱除工艺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法具有能耗低、精制深度高、操作方便、不产生二次废物等优点。具体工作为通过对吸附剂-活性炭种类的选择、活性炭投加量的多少、吸附温度的高低、吸附时间的长短等一系列实验的考查比较,选用了比表面积较大的不定型颗粒活性炭进行静态吸附实验,确定了相对于二硫化碳浓度为0.0252g/L的粗苯溶液,在低温(25℃),活性炭投加量为0.15g/mL的条件下反应7小时,二硫化碳吸附率可达82.6%以上。在随后的活性炭再生问题研究中,通过对采用了加热再生法再生后的活性炭进行的的静态吸附比对实验,发现由于再生无法完全去除活性炭中的全部吸附物,这些残留物在以后的吸附过程中降低活性炭的吸附容量,造成再生后的活性炭吸附能力有所降低。其次对于粗苯中含有的噻吩硫(0.2%~1.6%),则先采用氯甲基化法进行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75℃,反应原料配V粗苯:V甲醛:V盐酸:=2:1:1,反应时间6小时;之后采用以钛硅分子筛(TS-1)为催化剂,双氧水为氧化剂,水为溶剂的反应体系,对粗苯中噻吩的脱除进行了研究。具体为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时间、温度、氧化剂用量、催化剂用量及溶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各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大小顺序为:TS-1用量>双氧水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在以上单因素实验考察的基础上,选取了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及相应的五个参数水平进行正交实验,以噻吩的脱除率为考核指标,对整个反应进行了条件优化,得出最佳的反应条件为:n双氧水/n噻吩=4:1,时间8小时,温度75℃,TS-1用量0.15%(wt)。在此条件下进行反应,噻吩的脱除率高达99.58%。最后通过对以上两种方法在脱硫率、反应物分离难易程度、以及环境污染和精制成本等方面的综合评定确定了钛硅分子筛催化氧化法的可行性及优越性。结果表明:该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低温常压下即可进行),低成本费用以及高有机硫脱除率的特点。确立该法为一条具有较好应用和推广价值的工业有机硫脱除新途径。本文最后进行了噻吩氧化反应动力学的初步研究,求得温度为348K、常压下,噻吩的反应速率方程为: v = 4.6*10 ?3 [T hiophene ][C atalyst ]1 .37[ H 2O 2]0.08;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变化方程为: k = 2697 e( ?37.21/ RT)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提升本国的创新能力,以提高国家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我国也提出争取在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作为政策
进入21世纪,江苏省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这也是江苏省人口、经济、环境三者协调的必经之路。而随着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的
长期以来,作为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指标之一的流动比率备受争议,一方面它在计算方法上的简便性和容易理解性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庚子之变中,两宫西狩,帝都北京一度被联军占领并驻扎一段时期.本文试图考察庚辛之际联军对北京的具体治理措施以及京师民众的典型心态.借助实时史料的搜集和梳理,笔者力图贴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困境,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节约资源、挖掘新的增长元素和寻找新的经济动力源变得越来越重要。研究像北京市这样一个自然资源
在掌上设备(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文字的输入速度是目前掌上设备软件开发的重要问题。维吾尔文同阿拉伯语一样也是一种黏着性语言,输入
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交易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其风险控制不仅关系到证券公司业务的安全,更关系到整个证券市场的安全乃至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雏形刚刚
合作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
近些年,内蒙古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这主要是得益于地区企业的快速成长。“内蒙古企业”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这些企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快速成长,有的甚
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破坏带来的危机,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亦日益突出,人类总结历史得出的深刻结论和正确选择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