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一个困扰全世界的难题,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反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反贫困难度越来越大,绝对贫困规模下降速度明显趋缓,相对贫困规模依然很大,特别是农村地区。资金短缺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大瓶颈,而农村贫困面大,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扶贫资金投入不够、运营效率低、“扶富不扶贫”、农村资金外流严重。民间信用内生于农村经济,是中国农村经济主体和相对贫困农户的主要资金来源,具有灵活便捷、约束力强、接近贫困阶层农户等优点,另一方面,高利贷泛滥和民间信用不规范发展又是农村贫困的诱因之一,所以本文研究民间信用是否具有缓解农村贫困的作用,以及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引导民间信用向反贫困倾斜,既为民间信用指出一条光明的出路又探索具体的现阶段有效的农村反贫困的市场和内源机制,以期丰富和发展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围绕民间信用是否具有缓解中国农村贫困这个核心,分五章来展开:第一章,阐述与资本、经济增长有关的贫困和反贫困的理论,并对此进行简单评价;第二章,分析民间信用缓解贫困的逻辑出发点和具体的实现方式;第三章,分析民间信用是否能够有效缓解中国农村贫困,首先通过民间信用活动的群体范围、发生频率、规模和还款情况来分析,其次通过民间信用融资和银行、信用社贷款对不同收入农户的经济收入、生活消费水平、人力资源的贡献度比较,发现较正规金融而言,民间信用更接近贫困农户,更能够提高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社会消费水平和教育程度;第四章,对制约民间信用缓贫的因素进行剖析;第五章,提出政策建议,实现民间信用缓贫组织财务上和机构上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主要创新:一是从中国农村的特定条件出发,研究民间信用是否可以成为现阶段缓贫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对于民间信用理论和反贫困理论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创新;二是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静态定量分析和动态定量分析相结合,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