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缓解贫困:民间信用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se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一个困扰全世界的难题,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反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反贫困难度越来越大,绝对贫困规模下降速度明显趋缓,相对贫困规模依然很大,特别是农村地区。资金短缺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大瓶颈,而农村贫困面大,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扶贫资金投入不够、运营效率低、“扶富不扶贫”、农村资金外流严重。民间信用内生于农村经济,是中国农村经济主体和相对贫困农户的主要资金来源,具有灵活便捷、约束力强、接近贫困阶层农户等优点,另一方面,高利贷泛滥和民间信用不规范发展又是农村贫困的诱因之一,所以本文研究民间信用是否具有缓解农村贫困的作用,以及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引导民间信用向反贫困倾斜,既为民间信用指出一条光明的出路又探索具体的现阶段有效的农村反贫困的市场和内源机制,以期丰富和发展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围绕民间信用是否具有缓解中国农村贫困这个核心,分五章来展开:第一章,阐述与资本、经济增长有关的贫困和反贫困的理论,并对此进行简单评价;第二章,分析民间信用缓解贫困的逻辑出发点和具体的实现方式;第三章,分析民间信用是否能够有效缓解中国农村贫困,首先通过民间信用活动的群体范围、发生频率、规模和还款情况来分析,其次通过民间信用融资和银行、信用社贷款对不同收入农户的经济收入、生活消费水平、人力资源的贡献度比较,发现较正规金融而言,民间信用更接近贫困农户,更能够提高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社会消费水平和教育程度;第四章,对制约民间信用缓贫的因素进行剖析;第五章,提出政策建议,实现民间信用缓贫组织财务上和机构上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主要创新:一是从中国农村的特定条件出发,研究民间信用是否可以成为现阶段缓贫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对于民间信用理论和反贫困理论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创新;二是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静态定量分析和动态定量分析相结合,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突破。
其他文献
通过了解北京市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以达到优化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目的.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对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以此分析如何进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成长理论相当重视的课题,也是实证研究广泛探讨的议题。金融发展理论即在论述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体
期刊
作者在对武汉市流动人口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数据分析。重点分析了流动人口的职业空间分布特征、就业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关系和流动人口的上下班出行方式。指出城市
本文的研究背景主要是基于我国银行业如下的现实情况以及国外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提出我国银行目前面临的困境,给出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即利用信用衍生工具来提高我国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目的:了解丽水地区妊娠妇女血铅水平及其变化。方法:2009年-2011年就诊我院妊娠妇女726例,年龄在22岁~40岁,静脉采血,使用博辉BH21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其血铅水平。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从以前的“补充经济”上升到了与国有经济“三分天下”
我初中还未毕业就失去了母亲,父亲靠借债供我读完高中和师范,让我成了一名教师。我虽单身一人在异乡,但因各方面的出色表现,终于赢得了当地一位女子的芳心。婚后的小家庭溢满
本文采用“脱钩”指数模型,对重庆主城九个区的城镇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协调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主城九个行政区中,渝中区处于强脱钩的极不协调状态,渝北区、北碚区、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