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社区治理是破解国家管理不达、商业介入不畅的社会问题的重要路径,社区自组织作为为居民提供服务、促进居民参与的载体,其数量逐年增加,并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区治理工作的推进,社区自组织治理能力不足、无法承载社区治理服务需求的短板显现,深入探讨社会工作如何提升社区自组织的治理能力、深化国家社会治理成效,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立足L街道自组织培育项目,以文体活动类、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治理是破解国家管理不达、商业介入不畅的社会问题的重要路径,社区自组织作为为居民提供服务、促进居民参与的载体,其数量逐年增加,并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区治理工作的推进,社区自组织治理能力不足、无法承载社区治理服务需求的短板显现,深入探讨社会工作如何提升社区自组织的治理能力、深化国家社会治理成效,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立足L街道自组织培育项目,以文体活动类、自治类、志愿服务类、促进参与类四类常见的社区自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在回顾现有文献基础上,根据社区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开展社区自组织治理能力提升,通过构建街道层面的“T联盟”自组织,以培训参访、分享交流、公益微创投和个性化资源链接等工作方式进行介入,研究探讨社会工作介入自组织的资源获取能力、组织动员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关键能力提升上的成效与不足。发现治理能力提升过程中社会资本培育的方式和路径,以及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指导作用。本研究发现,通过构建自组织关系网络,社会工作介入自治类和文体活动类自组织能力提升服务,其社会资本显著增强,治理能力得以提升,社区治理参与动力增强,组织之间的合作增加,互惠行为增加;但志愿服务类和促进参与类自组织的治理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社区治理参与意识有一定的改变,但参与行动改变不大。研究发现,在街道层面开展“T联盟”自组织的治理经验梳理、整体宣传推广、搭建社区与社区自组织交流平台,社区自组织的社会声望普遍得以增强,组织动员能力与其社区资源获取的能力有所提升。社会工作介入自组织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社区、自组织、社会工作者等多方共同参与,从而促进社区自组织的横向社会资本及纵向社会资本的构建和流动,最终,进一步推动基层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多元共治的成效深化。
其他文献
多年来,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认定存在自助行为理论,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司法实务中裁判依据却采用其他规定作出裁判,我国《民法典》第1177条首次将自助行为纳入法律规范,结束了这一尴尬历史。但由于是一个新的法律规范,在司法实务中还不可避免的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对《民法典》生效一年以来的裁判文书加以研究,从中发现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提出相应途径。本文运用统计、个案研究、案例对比等研
依据《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阳明学向“致广大”推致;在此之外,《中庸》的“未发之中”“独”亦是重要依据,向“尽精微”深入。如同《中庸》的“致广大而尽精微”,两者共同撑开阳明学。通过病根喻与钟声喻,王阳明从反与正两方面揭示“未发之中”隐藏的风险与潜在的动能,并在天泉证道中综合之。三十年后,王龙溪发展出北辰喻,此喻保证“未发之中”指向正确(无病根),且无一息之停(动能充足)。由“未发之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期望是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行业的态度倾向和职业意愿,建立合理职业期望,提升就业质量,推动专业发展,既是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的核心议题,也是稳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指标。作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助人者,尤其是在基层建设中发挥着中坚力量的社区社会工作者,逐年受到广大社会关注和群众期待,对于工作的职业期望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职业发展情况。而社区社会工作是一种高强度的情感劳动,这种特殊性质
在国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和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校中存在这样一个弱势群体—试读学生,他们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学习困难的试读学生由于自我调节失败、不能有效应对学习问题从而对其身心健康和自我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学业失败。目前,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工作研究成果丰富,但针对学习困难试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改善介入研究相对较少。不同于学校对试读学生的帮助多停留在
量刑协商程序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核心,也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现程序正义的关键环节。当前对量刑协商程序的法律规定含混不清,缺乏具体的规范内容与操作流程。理论上对量刑协商程序的性质、功能等程序的本体定位仍存在争议。在新时代的刑事治理背景下,量刑协商程序应当被塑造为案件处理机制,实现恢复性司法的功能,有效化解刑事诉讼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此外,量刑协商程序应当顺应司法文明与程序正义的要求,强化对被追诉方的权
近几十年来,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城市扩建过程中,大量农村经改造或搬迁成为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由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即成为“农转居”社区。由于受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一系列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在“农转居”社区涌现,这都是其居民公共道德意识薄弱的表现。已有研究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多停留于理论层面,给出的应对方案以宏观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缺乏专业社会工作视角的研究。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力量,在社区
习近平指出,“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关心和帮助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表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这个意义上,探究社区服务职能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作用,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价值。良好的社区环境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不容忽视。智力障碍儿童大多生活在社区,社区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对于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发展与行
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于困境儿童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困境儿童由于自身的残疾、家庭父母外出或离异,导致在生活中交友方面存在错误认知,在性格养成和交友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帮助困境儿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提升社交能力,是帮助困境儿童完成社会化的重要一步。本研究以遂宁市A社区为研究地点,以社区中6-15周岁困境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社区观察中,发现困境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
近年来,来华就业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的相关理论也逐渐增多。但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来分析外籍人士社区融入的研究成果较少,通过社会工作实务来促进外籍人士社区融入的研究少之又少。有鉴于此,本研究运用社会适应理论来分析来华就业的外籍员工在所居住社区所遇到的问题,以社会工作的视角,结合相关实务工作,探索来华就业的外籍员工社区融入问题的解决机制。在对盐城市J社区韩籍员工社区融入问题进行介入之前
居住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的老年残疾人士可能承受着多重生活压力。若此心理压力长期难以得到释放,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有鉴于此,笔者在Z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习期间,利用参与L县残疾人居家托养项目——阳光家园计划的机会,在W社区(西部某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中选取了3名面临残疾、老年、迁移等多重压力源的老年残疾人士为服务对象暨研究对象。此实务研究旨在探索在生活模式主导下的以意义应对为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