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北京旧城既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静态遗产,又经历着当代人生活其中的动态变化。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北京旧城将如何迎接现代生活方式和居民日益提高的居住需求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旧城既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静态遗产,又经历着当代人生活其中的动态变化。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北京旧城将如何迎接现代生活方式和居民日益提高的居住需求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旧城保护前提下进行社区建设,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论文首先对旧城区近百年的保护政策、产权变更及居住人口等情况进行历史回顾;接着以什刹海街道社区公共配套服务空间资源为调研对象,实地踏勘,调研其行政办公、金融及基本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服务、社会福利、应急避难、环境卫生服务、道路交通服务等九项资源的分布状况及需求情况;通过分析调研结果,提出明确旧城房屋产权、人口迁出、建筑更新及开发地下空间等切实可行的策略。
本论文旨在结合北京的旧城保护,探讨北京旧城社区公共配套服务空间资源的配置问题,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保护旧城历史风貌,展示北京特色文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希望能为更多地区的旧城保护和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文中共有图15幅,表21个,参考文献33篇。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大学城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大中城市通过修建大学城来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城市空间的拓展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同时,大学城住区板块也迎来了繁荣
我国南方炎热地区的城乡住宅中,居民以遮阳为主要目的,自发的在住宅屋顶搭建了遮阳棚,这种非正规的遮阳手段常以低廉的材质、突兀的色彩,形成视觉上的不和谐因素,不断蚕食着
建筑节能已经成为我国当下重要任务之一,治理日渐严重的雾霾现象更是与之密不可分。我国工业建筑基数较大,其竣工面积占据整个建筑竣工面积的17%[1];在建筑工程投资总额中,工
本文以北京市外来中低收入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性访谈的调查方法,发放近400份问卷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结合宏观统计数据,利用地理学、经济学的分析手段对就业-居住关系以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和重建期,是发达国家老工业区发展的短暂繁荣期。1960年代以来,在世界能源结构转变和新科技革命的冲击下,新兴产业逐渐取代传统产业门类,金融、贸易、科技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大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建设用地资源短缺,城镇化压力较大,传统的单中心模式已不适应现阶段大城市发展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住宅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廉租房的建设量日益增大。重庆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廉租房建设规模第二的城市。与此同时,能源紧缺已经成为了阻碍社
闽南传统建筑中的大木构架为整体设计中的基础,传统匠师不仅考虑构件制作与组装,还考虑到吉凶尺寸、营建禁忌及美学观念等,这些三维的空间思维呈现于二维的篙尺上,篙尺传递了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将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重点,城市建设进入了全新时期,建筑创作也在这一时期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以西方现代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的影响
本文以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现代城市住宅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近年来参与的相关课题项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严寒地区住宅区防风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