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测定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上Nav1.8通道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研究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8通道在瑞芬太尼和切口痛引起痛觉过敏时的变化,分析Nav1.8通道在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250~300g,48只,随机分为6组(n=8):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瑞芬太尼组(R组)、切口痛组(I组)、瑞芬太尼+切口痛组(RI组)、拮抗剂+瑞芬太尼组(JR组)、拮抗剂+切口痛组(JI组),每组8只。所有大鼠用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行颈静脉置管术。置管后第三天,N组、I组静脉泵注0.9%生理盐水1.0ml·kg-1·min-1,I组同时行切口痛手术;R组和RI组静脉泵注瑞芬太尼1.0μg·kg-1·min-1,持续2h,RI组同时行切口痛手术。JR组和JI组静脉注射A-80346720mg/kg,10min后JR组静脉泵注瑞芬太尼1.0μg·kg-1·min-1,JI组行切口痛手术。分别测量大鼠热痛觉阈值基础值T0,给药前测量其热痛觉阈值T1,用微量注射泵开始给药后1/2h(T2)、1h(T3)、2h(T4)及停药后1/2h(T5)测量大鼠的热痛觉阈值。最后一次测量完后处死大鼠,取其背根神经节,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8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鼠热痛阈值结果:各组大鼠热痛阈基础值(T0)、给药前(T1)热痛阈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T2、T3、T4时点R、RI、JR组热痛阈值明显升高(P<0.05),T5时点R、RI、I、JR、JI组热痛阈值降低(P<0.05);JR组与R组比较热痛阈值升高,与N组比较热痛阈值降低;JI组与I组比较热痛阈值升高,与N组比较热痛阈值降低(P<0.05)。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N组比较,R、I、RI组Nav1.8通道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JR和JI组Nav1.8通道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其中RI组Nav1.8通道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程度高于R、I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切口痛均可诱发痛觉过敏;大鼠痛觉过敏时背根神经节上Nav1.8通道表达增加;Nav1.8通道参与瑞芬太尼和切口痛诱发痛觉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