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球变暖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土壤有机碳(SOC)的稳定性对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寒草甸土壤中含有大量SOC,是全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源、碳汇,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研究其对升温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SOC物理稳定的主要机制是土壤团聚体由于物理隔离降低了微生物和酶对SOC的可及性,从而减少了SOC的分解。土壤有机碳具有高度复杂的结构组成,SOC化学被认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变暖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土壤有机碳(SOC)的稳定性对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寒草甸土壤中含有大量SOC,是全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源、碳汇,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研究其对升温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SOC物理稳定的主要机制是土壤团聚体由于物理隔离降低了微生物和酶对SOC的可及性,从而减少了SOC的分解。土壤有机碳具有高度复杂的结构组成,SOC化学被认为是揭示不同化合物分解程度和化学稳定性的关键指标。鉴于此,本研究以青藏高寒草甸土壤模拟增温试验为依托,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的方法分离团聚体,利用13C核磁共振技术(13C-NMR)测定SOC化学结构,探明不同增温方式对青藏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形成、周转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不同增温方式对SOC的化学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团聚体组成中,较小大团聚体(2-0.25 mm)和游离微团聚体(0.25-0.053 mm)所占比例最大,在全土中SOC含量及对全土的贡献率均为最高。冬季增温(WW)有利于较小大团聚体(2-0.25 mm)、大团聚体内闭蓄态微团聚体(m M)、大团聚体内微团聚体外的粗颗粒有机质(M(c)POM)、大团聚体内闭蓄态微团聚体外游离的细颗粒有机质(M(f)POM)及大团聚体内闭蓄态微团聚体中的颗粒有机质(m M-POM)的形成,降低了被大团聚体保护的粉粒+粘粒(M-silt+clay)和大团聚体内闭蓄态微团聚体中的粉粒+粘粒(m M-silt+clay)组分的质量分数。冬季增温(WW)增加了游离微团聚体(0.25-0.053 mm)、粘粒+粉粒(<0.053 mm)、M-silt+clay及M(f)POM组分的SOC含量,但降低了m M及m M-POM的SOC含量。全年增温(YW)降低了较小大团聚体(2-0.25 mm)、M(f)POM及m M的含量,增加了游离微团聚体(0.25-0.053 mm)、粘粒+粉粒(<0.053 mm)及M(c)POM的质量分数。对其SOC含量进行分析,发现全年增温(YW)处理下粘粒+粉粒(<0.053 mm)、M-silt+clay、M(f)POM及m M-POM组分的SOC含量均显著增加。(2)全年增温(YW)不利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冬季增温(WW)降低了大团聚体周转速率。本研究发现C/N基本随着粒径的减小不断降低,说明随着粒径的减小,分解程度逐渐增大。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WD)的结果表明,全年增温(YW)不利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M(f)POM/M(c)POM的结果同样表明,全年增温(YW)加速了大团聚体的周转速率,不利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相反,冬季增温(WW)则降低了大团聚体的周转速率,加强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3)不同增温方式下SOC化学组分表现为烷氧碳(Alkyl C)含量最高,烷基碳(O-alkyl C)次之,羰基碳(Carbonyl C)含量最少,烷氧碳中以碳水化合物碳(Carbohydrate C)为主,芳香碳(Aromatic C)中以芳基碳(Aryl C)为主。冬季增温(WW)和全年增温(YW)均显著增加了烷基碳含量,说明增温有利于稳定碳的增加。相反,冬季增温(WW)减少了不稳定的羰基碳的含量,由此可知,冬季增温(WW)有利于SOC的稳定。冬季增温(WW)增加了烷基碳/烷氧碳(A/O-A)和疏水碳/亲水碳(HB/HI)的比值,说明冬季增温(WW)有利于SOC的稳定。综上所述,全年增温(YW)加速西藏高寒草甸土壤大团聚体的周转速率,降低团聚体的稳定性,可能降低了土壤SOC的物理保护。冬季增温(WW)降低了大团聚体周转速率,增加了难降解的有机碳化学组分,SOC化学结构稳定,表明冬季增温(WW)有利于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稳定。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日益完善,城市群在不断推进城市化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城市群的发展伴随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也必然伴随着城市综合效益的变动。在深入认识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特点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对其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干预、引导,可以促使城市群空间结构实现要素优化与重新组合,进而实现城市群整体综合效益达到最优的理想目标;通过分析城
大同市不仅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经济体,同时也是首都北京的西大门,北京西路沙源的必经之路。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北京市人居环境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大同市承担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任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高低可反映地区生态环境的优劣变化,而土地利用变化可直接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因此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对大同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不仅能够为北京沙尘暴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同时能够为大
旅游-经济-环境系统是多层次复杂巨系统,三者在区域发展中彼此制约。旅游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能够为旅游长远发展提供动力。经济和环境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经济对环境具有胁迫效应,而环境若遭到破坏则会对经济健康发展产生约束。旅游与经济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有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区域旅游—经济—环境三要素只有发展相协调,才能推动各地区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本文以山西省的11个地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熵
气候变化会影响全球大气循环和水量分配,而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山西省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区。人地矛盾驱使下,盲目追求增加产量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缺水。此外,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用水的过度消耗,必然会挤占生态用水,给生态环境安全带来压力,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功能的正常运行。本研究以潜在蒸散为基础研究作物需水量,并结合当地水资源情况,为区域作物合理布局提供参考,对协调区域经济、资源
黄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的摇篮,更是我国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比珠江、长江等其他流域的经济发展,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黄河上游生态环境较脆弱,因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黄河中下游地区各省市的经济发展带动。黄河中下游地区草原、沙漠、山川等自然资源富集,民俗文化、遗址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旅游业可成为拉动黄河流域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内能。2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由片面追求速度快慢,转而朝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换以及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节点。各区域的生态环境资源与城市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经济发展侵占生态空间、工业扩张破坏生态场所、人口膨胀污染生态环境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及相关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
吡啶具有一定的挥发性,生产工艺及工业排放物中都存在一定浓度的吡啶,逸散至空气中会构成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我国,对于环境空气中吡啶测定的标准方法仍采用化学方法,即GB/T 11732-1989《居住区大气中吡啶的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氯化氰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该方法测定的是总吡啶及吡啶衍生物,测定下限为0.4μg/10 ml。同时,该方法中使用的氰化钾试剂有剧毒,影响了该标准的推广和实施。本文
5A景区是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度量类型。随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战略的提出,黄河流域的文旅资源需要进一步提升整合,因此,对黄河流域5A景区展开网络关注度与客流量空间关系的研究,对于黄河流域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而典型的意义,以期为全流域旅游开发提供参考。本文通过百度指数平台获取2015—2019年黄河流域5A景区的网络搜索数据,运用年际变化指数、核密度、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旅游景区网络关注
以广西北海市的金海湾红树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红树林沉积物的粒度和过剩210Pb比活度特征,并结合当地风暴潮历史记录,识别红树林沉积中风暴沉积层并判定了其形成时间。结果表明:自1965年以来广西沿岸的5次强风暴潮在该红树林中留下了沉积记录;以这些风暴沉积层作为时间标志,可知1986—2008年,红树林前缘区的沉积速率为5.7 mm/a,内侧为7.3 mm/a;2008年以后,前缘区沉积速率降至2
<正>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近年来,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经费不断增加,培训工作开展井然有序,培训模式不断更新,培训质量稳步提升。然而,在新的形势下,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面临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