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藏族部落制“政治分化”的管理基础以及后发展出的以“政教合一”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基础对如今的青藏地区具有巨大的持续的影响。一方面,寺院及活佛作为藏族人民精神信仰的重要载体,对部落头人的管理方式有直接的巨大影响,宗教力量可以凌驾于部落头人管理之上,所以在“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下,甚至会常常出现一人身兼活佛与头人身份或者两身份以叔侄关系出现,对部落内进行绝对的统治的情况;另一方面,在中国藏族部落的漫长历史中,封建政权从未放弃对青藏地区的加强管理,最终完成了中国藏族部落制度“氏族-藏区奴隶制-封建农奴制-领主(寺院、政府、贵族)占有制”过程的转化,直到清代时期政府颁布了直接管理青海牧区藏族的一种政治措施——千百户制度,完成了对藏族地区的彻底控制,原来利用野蛮武力征服的部落头人拥有了千户、百户的全新政治身份,更重要的是头人们对于财力物力的掌握更胜从前,这同样体现在他们所居住的民居上。百户民居除了规模更大、形制更高、造型更多样外,与普通碉房的区别更是体现在千户、百户民居在建筑学和规划学层面考虑了更多在对外管理、功能组团、布局形式、空间形态等方面对其公共属性的表达。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澜沧江上游的百户民居建筑,研究范围限定在澜沧江上游囊谦千户部落下的七个直辖百户部落为主展开。对于藏族百户民居建筑的研究与其保护与利用模式的探索是本文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希望利用建筑学、规划学、环境行为学等综合学科发掘澜沧江上游藏族百户民居与百户部落、寺庙之间潜在的紧密关系,对百户民居建筑特有的营造智慧进行提炼归纳,对其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价值做出有效的还原分析和展望。首先对该流域内囊谦千户下的七个直辖百户部落的百户民居进行定位和实地调研。调研案例挑选出保留较好的东坝、巴青、琼保以及仲达乡隆保百户民居,并且对于藏族百户部落、澜沧江上游传统村落与传统民居的相关基础资料进行系统性梳理,为百户民居建筑研究打下扎实基础。第二步多维度地对以上四个百户民居建筑案例进行对比与分析,并对百户民居建筑区别于传统碉房的根本价值进行总结。第三步是明晰百户民居建筑的价值、全面分析百户民居案例保护与利用的优劣势,最终提出对于百户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整体思路与具体策略,并对三个案例分别提出详细的保护与利用模式、可参考的的设计定位与具体方案。本次研究的成果一方面加强了对百户民居建筑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为今天青海藏族地区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有利的借鉴。通过上述研究可得到以下结论:1)藏族百户民居的平面布局特点根据民居周边资源的分布、军事防御的需求、村落空间尺度的大小、建筑之间的组织关系进行推测得出结论,整体分为内向扩散倾向和外向扩散倾向两种情况,这对藏族百户民居的平面要素组织、立面造型、空间特征都有决定性的影响。2)不论大小,规模、区位,每个藏族百户民居都具有“三分之一居住、三分之一办公、三分之一招待”的综合型建筑特点。与传统碉房不同,藏族百户民居中最核心的平面构成要素首先是起居室,其次是牲畜棚,然后是卧室,三种功能无论是在面积、使用频率都是最高。3)藏族百户民居应采用“标本式”的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利用模式,要体现百户民居对于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对建筑材料的成熟处理等营造智慧进行记录和保留,在玉树州域内重点打造百户文化旅游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