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食管癌、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肿瘤患者的前列,他们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放疗、化疗,对仍有手术机会的患者手术切除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1]。恶性肿瘤患者自身凝血和纤溶异常,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而食管癌、肺癌的切除手术创伤大,术后发生肺栓塞的几率较大,术后也可能引起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查清食管癌、肺癌的切除手术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对于判定食管癌、肺癌治疗效果及预后,特别是对术后肺栓塞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1选取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二病区住院的有手术机会的食管癌、肺癌患者。2分别将这些患者于其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5、9天,抽取静脉血,利用胶体金法测定各个时间段D-二聚体的含量。3通过D-二聚体数值的变化,找出D-二聚体在围手术期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出D-二聚体与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不同病种、病理分期、以及是否发生肺栓塞,是否应用抗凝药物(抗凝药的选用:选择年龄较大或者高血压病史较长、手术创伤大的患者等在术后2-3天患者无明显活动性出血时,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5000单位脐周注射,1/日)的关系。4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D-二聚体的各项数据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1从不同的性别的角度来分析其与术前术后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的关系,统计分析显示:不同的性别与术前术后各时间段之间没有交互作用,不同的时间对D-二聚体的变化影响具有显著性,性别的差异对D-二聚体的变化无显著性。2将各个患者按照年龄(以60岁为分界点)的不同进行分类,对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前术后各个时间点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年龄与不同的时间之间对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无交互作用,不同的时间对D-二聚体的变化依然有影响,年龄差异对D-二聚体的变化的影响同样有显著性差异。3按照不同的病种(鳞癌、腺癌)分类,研究术前术后D-二聚体变化,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得出:不同的病种与不同的时间对D-二聚体的含量影响之间没有交互作用,不同的时间对D-二聚体的变化有影响,即术前术后各个时间点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明显大多呈上升趋势,即可说明,手术对D-二聚体的影响较大的,病种差异对D-二聚体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4通过对不同手术方式(食管癌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弓下吻合术以及肺癌叶切除)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术前术后各个时间点D-二聚体含量变化:不同的手术方式与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不同的时间对D-二聚体的变化有影响,手术方式差异对D-二聚体的变化无显著性。5以病理类型的不同(鳞癌、腺癌)研究术前术后1、5、9天D-二聚体变化,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如下:不同的病理类型与不同的时间之间没有交互作用,不同的时间对D-二聚体的变化有影响,即手术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相当明显,病理类型差异对D-二聚体的变化没有显著性。6通过研究不同临床分期(T3N0M0、T3N1M0、T4N0M0、T4N1M0)手术前后各个时间点,D-二聚体含量变化用统计学手段进行分析,结果描述如下:不同的临床分期与不同的时间之间没有交互作用,不同的时间对D-二聚体的变化有影响,即手术前后D-二聚体变化具有显著性,而不同的临床分期对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7患者术前术后是否应用肝素,也是一个影响D-二聚体含量、预防术后血栓形成,发生致命并发症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其的研究,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果:是否应用肝素与不同时间之间没有交互作用,不同时间对D-二聚体的变化有影响,应用肝素的差异对D-二聚体的变化有显著性,但这一显著性差异,与临床预期结论相反,应用肝素的患者组反而比没有应用组D-二聚体含量高,究其原因及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可以作为后来研究的D-二聚体的一点借鉴。结论:1通过将D-二聚体在不同的性别、年龄、病种、手术方式、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否应用肝素等各个影响因素下的研究分析,得出:不同的年龄以及是否应用肝素及手术前后不同的时间点,对食管癌、肺癌患者术前术后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有影响,而不同的性别、病种、手术方式、病理类型以及临床分期对食管癌、肺癌患者术前术后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2手术前后各个时间点上食管癌、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的变化较为显著,手术后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增高,即手术造成的创伤对D-二聚体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食管癌、肺癌手术患者可利用D-二聚体含量的监测,来及时应用抗凝药,防止肺栓塞和其他血栓性疾病的发生。3通过对D-二聚体的研究,可以指导临床,特别对一些手术患者及年龄较大者的术前准备,术后恢复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食管癌、肺癌患者D-二聚体的含量研究也可以观察到二者在手术前所处的血凝状态,对手术风险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