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短语动词是由动词加上副词或介词或两者构成的动词结构,它表达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动词概念,可分为“动词+副词”、“动词+介词”和“动词+副词+介词”。前两类可归为“动词+小品词”(V+P),最后一类归为“动词+小品词+小品词”(V+P+P)。短语动词使用频率较高,语义数量较多且语义隐晦,因此一直是英语学习者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短语动词习得效果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他们主要以“V+P”构式为研究对象,很少涉及“V+P+P”构式。鉴于此,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V+P+P”构式进行教学实证研究。基于Hampe(2000)研究“face up to”时提出的观点,即“V+P+P”构式中存在着双重隐喻延伸,以及在前人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提出了两个问题:(1)短语动词“V+P”构式与“V+P+P”构式相比,哪种构式更难习得?(2)在教授短语动词“V+P+P”构式时,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是否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效?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包括小型实验和大型实验,进行小型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整个实验的可实行性,大型实验是在小型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完善而进行的。实验对象为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将他们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然后进行立即后测和两次延迟后测。通过三次测试和一次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和分析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英语短语动词“V+P+P”构式比“V+P”构式更难习得;在学习“V+P+P”构式时,认知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效果更好。本研究揭示了认知加工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使用频率的较低会使“V+P+P”构式更难被理解和掌握;同时,运用认知理论去阐释和分析小品词的引申意义有助于理解和使用英语短语动词。本研究对研究英语短语动词“V+P+P”构式的教学及习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