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学界对自闭谱系障碍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视角已经从传统的缺陷补偿模式向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整合式的服务模式转变,强调在更真实、自然的生态化情境下,为儿童提供人际支持以促进其社会融合。这就需要用一种更加具有远见和洞察力、更加全面和生态化的视角去看待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将他们视为一个个真实存在的、鲜活的个体,全方位、立体式地考察和评估每一个儿童,以优势能力发展为中心,为其提供人际支持和个别化教育,以帮助他们达到潜在能力的最大化发展;不是要让他们变得“正常”,而是通过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优化人际关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人际支持,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和社会融合。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现实需要和实践经验出发,提出“如何在生态化融合背景下对自闭谱系障碍儿童进行有效的人际支持”这一研究问题。以问题为中心,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如下研究并取得初步结论:1.编制了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对家长、教师和同伴进行了调研,以了解日前我国自闭谱系障碍儿童人际支持现状。调研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自闭谱系障碍儿童人际支持现状不容乐观,尚未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和体系,各类资源分散,专业人员匮乏,家长养育压力沉重,学校和社区中的各种人际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和调动起来。结果显示教师在自闭谱系障碍儿童融合的过程中,对于人际支持的认识和定位不够准确和到位;目前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在学校系统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来自教师和同伴的人际支持,处境尴尬,很多儿童处于“随班混读”的状态。教师在对自闭谱系障碍儿童进行人际支持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难题,如心理压力大、专业支持不足、自我效能感低以及其它诸多现实问题;教师需要来自政策、制度、理念与方法上的具体指导与支持。普通同伴对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接纳态度总体来说是正面且积极的,并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上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即对障碍同学表现出较高的接纳度,并且愿意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接纳态度并不因性别及是否担任班干部而存在差异。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家庭与社区人际支持现状不容乐观;家庭与社区支持面临着来自政策、制度、专业资源以及支持体系上的难题;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家庭与社区支持显示出紧急性和迫切性。2.综合研究者亲身参与的国内外有益实践,在对文献和我国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尝试提出了“生态化综合式人际支持干预模型”。该模型聚焦于儿童能力的终身持续发展和家庭的成长需求,将儿童视为持续发展的生命主体,充分调动和利用儿童生活情境中的各种可得性资源、各类人际支持主体,为他们创设充满尊重、友爱、和谐、助益的发展环境。模型提出后,以同伴人际支持运作为例,研究者编制了同伴培训课程对模型进行了初步试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课后,研究者对参与课程的学生及其教师进行了访谈,以了解课程对他们的改变和影响。结果发现学生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对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整体态度的改变,具体来说包括认知上的变化、情感上的变化、以及行为倾向的变化。参与访谈的四位教师都表示,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有助于在学校环境中对同伴进行教育,以帮助他们了解自闭谱系障碍学生,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3.经过初步试用后,研究者以模型为指导,对不同环境下的两例个案进行了长期的追踪式个案研究,力求为他们提供适切的发展性人际支持,帮助他们进行社会融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儿童的家长、教师和同伴提供相应支持。通过对家长、教师进行访谈以及对儿童的观察,结果发现不仅儿童获得了能力的成长和社会情感的滋养性发展,儿童的家长、教师和同伴等支持主体在这一干预过程中也获得了成长和发展,普遍表现出对干预的较高满意度。4.通过对人际支持干预的整体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研究者在先前的模型基础上,对模型的内容、运作模式进行了扩展和细化,分别提出了“平行展开式人际支持模型”“层级滚动式人际支持模型”以及“轴心挂靠式人际支持模型”。这三类模型是对自闭谱系障碍儿童人际支持十预实践研究的探索性、阶段性成果。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生态化融合背景下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人际支持干预研究是一个相当复杂,又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需要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探索一条适合现实国情的解决道路。本研究所提出的“生态化综合式人际支持干预模型”,经过初步运用,证明其具备良好的本土化适用性和生态化效度。在未来研究中需要对该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以丰富和充实我国自闭谱系障碍干预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