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最富盛名的剧作,历代莎学研究家对贯穿此剧始终的“死亡意象”发表了大量的评论,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产生了无数纷争:什么是《哈姆莱特》的死亡意象的意义与价值?如何评价这种具有深厚宗教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这是莎学的理论批评中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同时也为新世纪的莎学研究提供了深化研究的课题。本文就是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一种尝试,在分析前人关于本剧的“死亡意象”研究观念的基础上,从宗教研究这一视角切入,以这一意象与宗教的历史联系着手,希望能有所发现。第一章是基督教的死亡意识与悲剧《哈姆莱特》。本章通过死亡意象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频繁出现的现象的分析,指出基督教在欧洲取得统治地位后,对西方悲剧中的生死观有重要影响。进而从宏观的角度阐释《哈姆莱特》背后的时代背景,文艺复兴时期多元化的文化传统,即希腊罗马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交织,到伊丽莎白时代的混乱与辉煌共生,荣耀感与末日感同在的时代背景,由此来审视哈姆莱特的“雅努斯之面”,讨论其思维和行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第二章是死亡意象与基督教教义。本章依据戏剧文本中的叙事过程,重点论述剧中鬼魂的戏剧作用,本文作者认为,鬼魂代表着死亡以及终极的神秘,它所形成的强大的“在场”观念,对哈姆莱特的心智起了主导的作用,其从另一世界归来的神秘和恐怖震撼了哈姆莱特的灵魂。同时通过分析剧作中的婚礼和葬礼所表现出的死亡场景,哈姆莱特关于生存与死亡的独白以及基督教里的死亡意识和意象来看此剧中的基督教理念与哈姆莱特死亡观念的勾连。第三章是基督教的罪与罚:作为惩罚手段的死亡意识。本章从基督教文化的罪与罚角度,引证奥古斯丁的思想来分析罪恶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因为滥用自由意志,罪恶一经犯下而无法停止,从而导致了更多的罪恶的链条。而惩罚,包括两方面,心灵上以及身体上的惩罚,都将如期而至。克劳狄斯忏悔罪恶却终究不能够停止心中的欲念,从而导致了最后的毁灭。哈姆莱特致力于复仇,却终究顾虑太多,延迟了复仇的轨迹,对于克劳狄斯的惩罚虽然最终成功,却不幸地让更多无辜的人也卷入死亡的漩涡,他也陷入罪恶中,但却在海洋的经历中洗去了疯狂和阴郁,重获了新生。戏剧中的各个人物因为其行动而将获得具有死亡意识的最后审判:天堂、地狱或是炼狱,而其间有着严格的分野。第四章是与死亡为邻的哈姆莱特。这一章通过对骷髅、坟墓以及腐朽等具有死亡气息的意象的分析,并以“记忆与遗忘”、“骷髅和名誉”以及“腐朽和重生”这三对矛盾,来具体分析哈姆莱特的死亡观念的变化。具体分析戏剧第五幕坟墓一场,他对哈姆莱特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终哈姆莱特在上下求索、四处发奋中释然,顺应天意迎接挑战,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复仇事业,也同时完成了与命运和死亡本身的和解,从而走向死亡并获得了安宁,留下了“余下皆是静默”的最后言语。虽然最终尸骨遍地,但闪烁的却是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留下了美好的希望给后世。本文在批评方法上借鉴运用斯珀津的意象派研究方法以及威尔逊·奈特的仪式派研究方法,梳理了《哈姆莱特》中大量存在的死亡意象群,并以死亡意象作为剧作的主导型意象。在以上批评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基督教文化中死亡意识在剧中的表现以及具体形态,梳理哈姆莱特在剧中关于死亡的台词,从而揭示出基督教作为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的作用,这就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莎学批评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而阐释哈姆莱特具有的双重面孔:如罗马门神“雅努斯之面”一般,一面朝向人文主义的希腊文化,一面挣脱不了基督教的强大精神在场,他在基督教阴郁的死亡观念以及人文主义的生死观中进退两难。最后在戏剧化的进程以及偶然性事件的促进下,在最后对于生命和死亡的领悟中,哈姆莱特最终完成了复仇,重整了丹麦王国的秩序。从这一视域来看,哈姆莱特的死亡绝非是对人文主义的失望,而是在基督教语境以及他心中人文主义死亡观的冲突以及融合。这样一种死亡观念变化表现出一种人文主义的乐天达命精神,恰与社会语境中的基督教阴郁的死亡观形成对比,这也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一种独特话语。最终,哈姆莱特在基督教与人文主义的对话中,选择了人文主义乐天知命的精神,从而获得了最终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