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以来,如何让经理更好地为股东利益服务就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论的热点。为此,公司股东设计了一系列的监督与激励机制来实现这一目标,而董事会则是这一系列治理机制的核心。董事会能否发挥其监督经理的职能?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董事会的监督职能?这些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对于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反思。目前,对于董事会作用的研究主要是从董事会结构入手,涉及了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董事会结构与经理行为关系、董事会结构的影响因素等方面。但学者们的研究大多仅分析了董事会结构对于经理“败德行为”的影响,而没有分析这一监督过程对董事会结构自身所产生的影响,这就使得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偏误。可以说,只有细致分析董事会结构是否受到监督行动本身的影响,才能更客观的认清董事会是如何实现对经理“败德行为”的有效抑制。本研究从董事会监督经理这一过程出发,细致分析了监督经理所产生的成本—收益与董事会结构的关系,不仅丰富了有关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相关理论,而且有利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建设。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经理“败德行为”的监督成本—收益与董事会结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体来说,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指出监督强度是分析董事会监督经理的关键变量,而这种监督强度主要体现在董事会的结构特征上,公司正是通过调整董事会结构来实现监督的强弱变化。同时,提出董事会在监督经理的过程中,会产生监督成本与监督收益,而只有当监督收益大于成本时,公司才应该通过调整董事会结构来加大监督强度,进而实现对经理“败德行为”的有效抑制。在此基础上,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董事会监督经理行为的博弈模型,通过求解与分析,提出了本文的三大研究假设。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监督经理“败德行为”所发生的成本与收益能否影响董事会结构特征,进而实证验证了经过监督成本—收益分析后所确定的董事会结构能否有效地抑制经理“败德行为”。本文共分八章,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1章是本文的绪论,主要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简要的介绍,具体包括问题提出、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以及本文的结构安排。第2章是文献综述。在本部分,首先将以往学者有关经理“败德行为”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主要从过度投资和在职消费两个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述。其次,对董事会结构与经理“败德行为”的现有研究进行总结。再次,从董事会结构影响因素方面,对现有学者的研究进行整理与归纳。最后,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第3章是经理“败德行为”的监督成本—收益与董事会结构关系的理论分析。在本部分,首先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进行分析,指出董事会监督经理的必要性,以及监督经理的两个主要方面。其次,运用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将董事会结构与经理“败德行为”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进行系统地分析。最后,在上面两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关于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博弈分析模型,以期从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中,发现董事会监督经理所产生的监督成本—收益对自身结构的影响,以及董事会结构在抑制经理“败德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本文所要求证的假设。第4章是经理“败德行为”的监督成本—收益与董事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设计。本章对实证研究各部分所分析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同时,进行了样本与变量的选择,并对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统计,为其后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第5章是经理“败德行为”的监督收益对董事会结构的影响。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从理论上探讨与董事会监督收益有关的因素,进而提出本章要验证的各分项假设。其次,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监督收益对董事会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在所有权性质上有所不同,这可能会使公司股东在董事的选择上有所不同,进而导致董事会的结构出现较大差异。因此,本章进一步将样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随着监督收益的增加,公司倾向于选择较大的董事会规模。然而,监督收益并不能显著地影响公司董事会的独立董事比例与两职合一。第6章是经理“败德行为”的监督成本对董事会结构的影响。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从理论上探讨与董事会监督成本有关的因素,进而提出本章要验证的各分项假设。其次,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监督成本对董事会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性质有所不同,进一步将样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结构并不受监督成本的影响。第7章实证检验了基于监督成本—收益的董事会结构对经理“败德行为”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本文以经理的过度投资和在职消费作为经理“败德行为”的替代变量,实证检验了董事会结构对经理“败德行为”的影响。同时,考虑到董事会结构变量受到监督成本—收益的影响,如果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可能会出现研究偏误,因此,本章决定建立联立方程组,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对方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当考虑到监督成本—收益后,董事会监督强度的增加将有利于抑制公司经理的“败德行为”。第8章是研究结论与建议。本部分首先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其次,在所获得结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提出相关的建议;最后,分析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进一步研究方向。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以往研究仅仅分析了董事会对于经理行为的影响,而没有考虑这一监督过程对于董事会自身的影响。本文将监督过程中产生的监督成本—收益、董事会结构与经理“败德行为”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使分析更为科学、完整。(2)从董事会监督职能出发,系统地分析了监督经理“败德行为”产生的成本—收益对董事会结构的影响,避免了以往相关研究忽视董事会监督职能的缺陷。(3)从内生性视角研究了董事会结构对经理“败德行为”的抑制作用,在分析过程中考虑了经理“败德行为”的监督成本—收益,使得研究结论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