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潮是南海频发的一种海洋灾害。为了提高防治和减少赤潮灾害的能力,赤潮是急需开展的预报项目。赤潮预报方法、预报模式的研究与开发离不开对赤潮发生发展规律的掌握。中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风、气压、气温、光照、水温、潮汐、流场等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与赤潮的发生发展均有关系,但有关研究是以局部时空或某种赤潮生物事件为基础,缺少对南海赤潮总体性、系统性的概括。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南海历次赤潮事件发生前后的水文气象要素的全面分析,力图揭示南海赤潮发生前后阶段水文气象要素演变规律。 研究期间,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包括南海历次赤潮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发生地点、赤潮生物种、赤潮灾害损失等资料,以及南海赤潮发生前7天和赤潮存续阶段的水文(水温、盐度、波浪、潮汐)、气象(风向、风速、气压、气温、降水量)原始观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取得了对南海赤潮事件较有代表性的研究结论。 论文分析了发生于南海的历次赤潮事件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并从自然地理环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气象气候变化等方面探讨形成这些分布特征的原因。研究还发现近10年赤潮的平均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前10多年的赤潮的平均持续时间,并初步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全球气候变暖和区域环境质量变差有关。 通过数理统计,掌握了南海赤潮发生前后阶段水温、气温、气压、风速和盐度等要素以及水气温差的变化范围以及它们在赤潮发生前后的演变特征;根据统计特征论证了升温降压天气过程、温压稳定过程、水气温差小的时段以及相对于多年月平均值偏暖的年份或时段均有利于赤潮的发生发展。论文还就有关统计结果与学界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论文通过制作并分析南海历次赤潮事件前后水温、气温、气压、风速和盐度等要素的逐日变化曲线,归纳出三种赤潮发生前后水文气象的演变模式,分别是稳定型、升温降压型和特殊型。还对各种模式赤潮事件的出现频率、持续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论述各种演变模式与赤潮发生发展的关系,并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