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青少年黑暗三联征(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自恋)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理韧性的关系,以及黑暗三联征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和心理韧性在黑暗三联征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H与G两地选取中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1215名为研究对象。使用黑暗三联征中文修订版(SD3)、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心理韧性(RS),进行施测。剔除无效数据71份,得到有效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青少年黑暗三联征(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自恋)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理韧性的关系,以及黑暗三联征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和心理韧性在黑暗三联征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H与G两地选取中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1215名为研究对象。使用黑暗三联征中文修订版(SD3)、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心理韧性(RS),进行施测。剔除无效数据71份,得到有效数据1144份,并使用SPSS21.0数据分析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运用本研究结果进行心理辅导等实践探索。结果(1)男女性别差异:男性被试在黑暗三联征总分得上均显著高于女性被试(t=5.40,p<0.001)。男性被试在心理韧性上,显著高于女性被试(t=3.34,p<0.01)。性别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2)是否留守儿童差异: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显著高于留守儿童(t=3.23,p<0.01)。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黑暗三联征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3)是否独生子女差异:独生子女在黑暗三联征得分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59,p<0.05)。在心理韧性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4)父母是否离异子女差异:父母离异子女在黑暗三联征得分上显著高于父母非离异子女(t=2.46,p<0.05)。在心理韧性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5)父母是否在世上的差异:父亲离世子女在精神病态上得分显著高于父亲在世子女(t=-2.18,p<0.05)。母亲离世子女与母亲在世子女在黑暗三联征(t=-2.34,p<0.05)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t=-2.12,p<0.05)上都存在显著差异。(6)不同黑暗三联征水平的差异:黑暗三联征高分组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上显著高于黑暗三联征低分组(t=-8.43,p<0.001),在心理韧性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7)父母不同文化程度对子女影响上的差异:父亲文化程度对子女的影响在心理韧性(F=6.91,p<0.001)、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6.98,p<0.001);母亲文化程度对子女的影响在心理韧性上存在显著差异(F=5.23,p<0.01)。(8)父母不同职业对子女影响上的差异:父亲的职业对子女的影响在黑暗三联征(F=3.05,p<0.05)、心理韧性(F=5.20,p<0.01)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F=5.30,p<0.01)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母亲的职业对子女的影响仅在心理韧性上存在显著差异(F=2.71,p<0.05)。(9)黑暗三联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呈正相关(r=0.340,p<0.01)、心理韧性(r=0.068,p<0.05)呈正相关。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呈正相关(r=0.254,p<0.01),精神病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呈正相关(r=0.378,p<0.01),自恋与心理韧性(r=0.276,p<0.01)、非自杀性自伤行为(r=0.129,p<0.01)呈正相关;心理韧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呈负相关(r=-0.180,p<0.01)。结论(1)男性自恋水平显著高于女性,00后男性青少年越来越注重自我的发展;性别在心理韧性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心理韧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被试群体大多来自于农村,说明男生获得的来自家庭的教育、关注仍然比较多,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仍然存在。性别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上差异并不显著,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存在相似水平上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2)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都存在“黑化”的可能性;在心理健康发展上仍然要更加注重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塑造;独生子女由于得天独厚的宠爱,在成长中容易“黑化”;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深远,父母离异的子女思想上容易偏激从而养成黑暗三联征人格;在青少年的成长中,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对子女的心理韧性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影响深远。(3)高黑暗三联征的个体更加冷酷无情,人际关系比低黑暗三联征的个体差,在面对困难时更倾向于通过自伤行为来进行发泄,在自伤行为强度上更加严重。(4)心理韧性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黑暗三联征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通过对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塑造、光明人格的培育以减少自伤行为。(5)心理韧性在黑暗三联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效应显著,存在“遮掩效应”,黑暗三联征可以直接作用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遮掩效应”作用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其他文献
世界各地的陶艺家历经一个世纪的努力,终于打开了现代陶艺的多元格局。世纪之交,大批学者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促使现代陶艺转型为当代陶艺。当代陶艺与当代艺术密切相关,只有反映出各自的当代性才名副其实,仅凭其是当下产出和展出是不成立的。关于“当代性”的思考成为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笔者首先梳理了当代性的五个特点,带着这个思考重新考证当代陶艺,试图在国内外当代陶艺中去寻找“当代性”的踪迹,最终将论点锁定在
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传统村落提升当地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因此具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和乡土景观特色的传统村落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怎样保持原真性,避免景观同质化、产业低质量发展现象的发生更加引人关注。如何使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更好地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与乡村旅游开发角度,剖析传统村落的具体功能空间、资源类型,从乡村旅游视角研究牧笛溪传
恶意串通行为无效规范因为条文内涵、构成要件、适用范围上的模糊性,一直以来都遭受了不少的质疑与诟病,主张废除者不在少数。原先《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规定因为条文内容确实过于简单,遭受疑诟无可厚非,然而,《民法总则》第154条对恶意串通行为规范作出了一定的补充与完善,但仍然存在不少疑难问题与学术争端。本文通过对恶意串通相关条文的分析,探讨理论界的观点分歧,结合我国的审判实务情况,对《民法总则》第15
棚户区改造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攻坚难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如何让低矮拥挤的棚户区焕发活力,关系到广大棚户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棚改,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政府作为棚户区改造中的第一责任人,要发挥好主导作用,统筹做好规划、政策制定、房屋拆迀、安置房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等社会管理工作,使各方利益达到互利共赢,那么,政府如何发挥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承接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特别是东部地区受政策优惠、地理区位、禀赋优势、历史积淀和人口红利的影响,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要素价格显著上涨。但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投资回报率下降等问题,使得东部地区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一些丧失竞争力的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也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带来历史机遇,而产业转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补充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农业生产、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重要举措。科学的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合理安排开发结构,为土地利用规划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文章学习国外土地评价的相关研究,梳理国内耕地后备资源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区域,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稀缺理论、生态安全性理论的指导下,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襄汾县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各评价指
网络理政的目的是在政府行为与公众诉求之间达成必要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也是实现民主参与的本质要求。在网络理政的过程中,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是其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政府的主导型作用体现在网络理政的平台建构、制度安排、服务反馈、公民引导等各个方面,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对于网络理政的有效性构成影响进而导致网络理政流于形式。因此,网络理政建构更加强调政府的主体性责任,发挥网络渠道的优势,通过与网民对话的方式了解民
精确的面雨量是水资源开发和自然灾害管理的重要基础,且地形精细程度是面雨量估算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选取中国湿润区域典型地形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武夷山和云贵高原为研究区,采用二维经验模态分解方法(The Two-dimensional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BEMD)对1km×1km空间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本文首先通过回顾国内外套期会计发展情况,理清套期会计发展脉络。国外套期会计研究起步较早,目前使用的《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终版(以下简称“IFRS9终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完善和补充。我国套期业务开展较晚,从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以下简称“原CAS24”)第一次系统的对套期相关细则做出规范,到2017年最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一一套期会计》(以下
研究目的:了解体育锻炼活动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控作用,探讨伴有撤除处理的课堂体育锻炼对儿童视力的影响,找到适合在体育课堂开展的对学生视功能有益的体育锻炼方式并进行改善与推广。通过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丰富并将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中,激发儿童青少年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提高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体育课利用率,从而达到更好的干预和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发展的效果,改善近视现状。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