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探讨胃脘痛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结合中医“望诊”的方法,对患者的胃镜相进行微观辨证,研究胃脘痛证候与胃镜相、舌象及组织病理的关系,综合分析,期望为临床中医胃痛的宏观辨证与现代胃镜检查寻找切入点,促进中医辨证的客观化进程。从而辨证施治,指导临床治疗,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在现代疾病诊断治疗中的优势与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对古今相关文献的综合性研究与分析,了解胃脘痛的病名演化、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其现代研究进展,总结归纳出较统一的辨证分型,以及与相关客观化指标的研究进展。2.依据胃脘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通过收集整理300例胃痛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进行中医证型归纳,然后进行电子胃镜检查,观察分析镜下粘膜相。再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探讨胃脘痛中医辩证分型与胃镜相及组织病理的关系。结果:1.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中以肝胃不和证最多见,各证型间排序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2.胃脘痛患者镜下粘膜相在不同舌苔中有明显的差异性(X2=77.585P<0.01);3.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镜下粘膜相之间有密切相关性(X2=124.210P<0.01);4.HP感染率在不同的中医证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X2=12.092P<0.05);5.胆汁反流与胃脘痛中医证型关系密切:以脾胃湿热证病人最多见,其次为肝胃不和证(P<0.01);6.慢性胃炎病理分型在中医各证型中有明显的差异性(X2=27.115P<0.01);7.胃脘痛中医证型与肠上皮化生程度无相关性(X2=3,644P>0.05)。结论:胃脘痛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胃镜相微观辨证紧密相关,其中中医证型及舌象与胃粘膜相有明显相关性;与HP感染率有一定相关性;与组织病理学不完全相关;胃脘痛中医证候能够反映出胃镜下胃粘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