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9年设立四大专业银行开始,我国的银行业改革就一直在探索中进行。1995年国家颁布《商业银行法》,标志着四大专业银行商业化的开始,但这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因为在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并不是在顷刻之间就能消化的。我们过去的改革着重点主要在于转移银行的不良资产,以提高其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随后又进行了内部产权改革及公司治理改革,试图使国有银行从根本上脱胎换骨。但是我们在此改革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银行产业结构问题,如果说前面的改革是着眼于微观的话,那么这一问题则是宏观的,或者说是银行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问题。从宏观上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就没有改变过,而垄断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金融业已被定义为第三产业,那么它的最原始的目的就应该是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促进金融资源的高效率配置,而垄断的产业结构却是和此目的背道而驰的。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份额及集中度是考察垄断的主要指标。在份额分析中,本文主要考察了我国各银行的资产份额、存款份额、贷款份额以及营业网点;在集中度分析中,主要选取CR_n指数及HHI指数作为考察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银行业的垄断程度依然较高,其直接后果就是资金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和社会福利的损失,在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这种后果的影响会变得更深刻。“帕累托最优”要求一个有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所以,促进我国资金资源的配置效率就必须要打破垄断的局面,在银行业引入有效竞争机制。本文主要从稀释国有银行的垄断力量、重组中小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引入民营银行这几个方面论述了相应的对策。经过重组之后,我国的银行业按规模可划分为两个层次,原来国有银行的垄断程度有所降低,而小规模银行经过联合其竞争力有所加强,这样在各层次银行内部,基本上形成了有效竞争的局面。 本文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了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历程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定位;第二部分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