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针刺结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口服米非司酮两种方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症,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子宫腺肌症患者痛经积分、子宫大小、CA125值的影响,以及比较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总疗效、药物副反应的差异。方法:按照本课题的诊断标准选择符合的研究对象7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终止或脱失,导致最后完成研究并纳入统计分析的病例仅为60例。治疗组予以针刺结合膈下逐瘀汤加减,于月经前10天开始针刺治疗,针刺取穴及针法:气海、中极与关元行平补平泻法;太冲、合谷及血海行泻法;三阴交及足三里行补法。针刺一日一次,得气后加用TDP;中药以膈下逐瘀汤为基础方,并结合月经周期的生理变化,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结、行气止痛为治疗法则。对照组予以口服米非司酮,于月经第1天开始治疗,1次/日,每次12.5mg。均以三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服药期间药物副反应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三个月经周期时临床总疗效、痛经积分、子宫大小以及血清CA125值的改变,采用SPASS18.0统计学软件将所记录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服药期间药物副反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出现药物副反应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86.67%,两组临床总疗效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89>0.05),两组临床总疗效相当;(3)治疗组治疗前后痛经积分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痛经积分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痛经积分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3<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治疗前后子宫大小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子宫大小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大小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9>0.05),两组子宫大小改变情况相当;(5)治疗组治疗前后CA125值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A125值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CA125值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2<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结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病因病机以及月经周期的生理变化,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结、行气止痛为治疗法则,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症,与目前西医临床报道证实有效的药物米非司酮相比,临床总疗效相当,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痛经症状,降低CA125值,缩小子宫大小,其中痛经积分和CA125值的改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且没有服用米非司酮后所致的潮热、阴道点滴出血、体重增加等药物副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针刺结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症,临床疗效优于口服米非司酮组,不仅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辩证论治思想的特点和优势,其作用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