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颅外段血流障碍所致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目前西药治疗方法多是着重在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方面,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祖国医学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归为“眩晕”、“头痛”范畴。夹脊穴位于脊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属经外奇穴,与督脉、膀胱经伴行。可以疏通经络气血之阻滞,从而使经气流畅。现代研究认为针刺颈夹脊穴可以缓解颈部肌肉和关节韧带的紧张,有效地改善紧张挛缩的肌纤维对椎动脉的牵拉。其次,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其组织代谢旺盛,促进组织水肿吸收,消除无菌性炎症。再者,根据现代解剖学,夹脊穴正是脊神经出口部位,可以使脊神经和交感神经释放缓激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化学物质,从而调整血流速和血流量,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得以缓解,临床症状减轻。依据于上述理论,本研究于病变局部选取颈夹脊穴,并与常规选穴法相对照,观察针刺颈夹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来源于2010年1月-2011年3月台湾明师中医医院门诊病人。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58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观察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以颈夹脊为主穴,选穴原则以X线定位病变节段夹脊穴位,对照组依据石学敏主编《针灸学》,选取百会、头维(双)风池(双)为主穴。拟数字眩晕分级法,用于记录患者眩晕的轻重程度;使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所有研究结果均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在眩晕分级方面,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疗效比较无差别。平均椎动脉血流速度方面,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P值均<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提示平均椎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提高。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椎动脉血流方面效果更佳。研究结论: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2.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眩晕分级方面,两组治疗后的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能与患者的主观感受有关。经过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处理后,其临床症状均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P<0.01),会对选择眩晕分级数字产生一定的影响。两组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正常平均值偏低,经过治疗后均得到了改善,治疗组尤为明显(P<0.05),基本达到了正常平均值水平。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