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的状况,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劣,进而决定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以及现代化的进程。由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基础设施研究一直是令人瞩目的领域。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一国的基础设施服务对其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基础设施一度成为经济发展“瓶颈”的发展中国家更显得尤为重要。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实质性作用。该报告为基础设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此后国内外许多的经济学家投身于基础设施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作出了宝贵的贡献。然而,关于中国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仍然较为有限,因此研究中国基础设施现状及其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成为本文所关注的问题。中国基础设施在地区间和城乡间发展状况如何?差异是否明显?本文首先通过统计分析,解答了这些问题。通过整理大量统计资料,我们分析比较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和城乡间基础设施水平的差异,得到的结论是:(1)交通基础设施从总量上来看,地区差距不大,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密度要远低于东部地区;能源基础设施无论是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指标,各地区并没有很明显的差异;通讯基础设施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人均上西部都远落后于东部。(2)能源基础设施从总量上来看,城乡差距不明显,但乡村的人均消费水平要远低于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城乡间通讯基础设施总量水平已经接近,人均水平上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实证上分析了基础设施对中国以及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首先,依据现有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方法,从全国的角度,利用C-D生产函数,我们考察了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验证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后,为了进一步分析各类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的差异,我们把基础设施变量引入生产函数,考察了它们各自的产出弹性,并把这种物质资本存量之外对产出的显著作用理解为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利用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分析法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几乎所有类型的基础设施都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对中部地区支持作用较为明显;而西部地区通讯、城市基础设施的生产率要高于其它一般物质资本。基于以上结论,我们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地区间和城乡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简单的政策建议,如(1)加大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规模,并重点投资该地区具有显著外部性的行业。(2)乡村基础设施投资由政府主导,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