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杂交坏死蛋白质组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杂交坏死是某些小麦杂交种表现出的叶片提前逐渐死亡的现象。它是由两个坏死基因Ne1和Ne2在杂交种中相遇后发生显性互补引起的。坏死从叶片尖端逐渐过渡到叶片基部,从成熟叶片发展到幼嫩叶片。一些严重坏死的F1完成它的生活周期前就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死去,无法获得F1种子,这就限制了携带优良性状的亲本的选择和优良基因的交流。另外,小麦杂交坏死是一个独特的研究植物程序性死亡的遗传系统。虽然小麦杂交坏死这种现象已经发现很多年,但其详细的分子机理却仍然未知。对小麦杂交坏死的分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克服小麦杂交利用中杂交坏死的遗传障碍,此外,也为深入研究植物的PCD机理提供可操作靶分子。   本论文采用高通量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对小麦杂交坏死进行了研究。携带坏死基因Ne2的小麦品种Pan555(P)和携带坏死基因Ne2的小麦品种Zheng891(Z)生长发育完全正常,将两个亲本杂交,所得杂交F1代PZF1表现杂交坏死。在小麦生长阶段8,旗叶(Flag leaf)刚刚出现,PZF1的旗叶下第一片叶子(FL-1)还是完全绿色,FL-2叶尖开始有坏死斑出现。在这个阶段,分别将PZF1,P,Z的FL-2叶剪成相等的尖,中,基三段。我们选择的PZF1的FL-2叶,其叶尖段已经有成片的坏死斑出现;中间段零星出现少量坏死斑点;基部段和亲本一样还是完全的绿色,代表坏死进程中的不同阶段。又选PZF1的FL-1和FL-2分别代表杂交坏死启动前和杂交坏死启动后。两个亲本P和Z的FL-2叶的三段及FL-1叶正常,都是完全绿色。   首先分别分析了PZF1,P和Z的FL-2叶的尖、中、基三段的蛋白表达情况。在PZF1的尖、中、基三段共检测到23个差异表达蛋白点。这23个点在两个亲本的尖、中、基三段中的表达丰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这23个蛋白的差异表达不是由于叶段的不同引起,确与杂交坏死相关。对这23个蛋白进行了MALDI-TOF质谱鉴定,其中18个得到成功鉴定。然后对PZF1,P和Z的FL-1叶和FL-2叶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与PZF1的FL-1叶比较,在FL-2叶中检测到19个蛋白上调,20个蛋白下调。这39个蛋白的丰度在两个亲本的FL-1和FL-2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这39个蛋白的差异表达不是由于叶位的不同引起,确与杂交坏死相关。对这39个蛋白进行质谱鉴定其中26个得到成功鉴定。   根据被鉴定蛋白的功能及其表达丰度的变化,对这些蛋白在小麦杂交坏死中可能的作用进行了讨论。与PZF1的FL-2叶基部相比,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解酶(S-adenosyl homocysteine hydrolase)在中部极显著(p<0.01)下调,而在中部和尖段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保持低丰度不变。腺苷甲硫氨酸3(AdoMet synthase3)和甲硫氨酸合成酶1(Methionine synthase1)都在PZF1的FL-2叶尖段上调。甲基化循环中的这3个酶比例的不协调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加速细胞老化。   与PZF1的FL-1叶比较,尿卟啉环脱羧酶(Uroporphyrinogen decarboxylase)在FL-2叶中下调,这将引起尿卟啉环Ⅲ的积累。脂加氧酶(Lipoxygenases)在FL-2叶中上调。尿卟啉环Ⅲ的积累和脂加氧酶的上调都会引起细胞内活性氧的增加。另外活性氧和脂加氧酶都会使脂发生过氧化作用,进而导致细胞膜完整性受到破坏,最终可能导致细胞死亡。   与基部段比较,在PZF1的FL-2叶的尖段和/或中间段;以及与PZF1的FL-1叶比较,在FL-2叶中,都有很多防御性蛋白的上调,这暗示应对活性氧、脂过氧化、甲基化循环中三个酶比例的不协调等引起的对细胞的破坏作用,细胞可能启动了抗细胞死亡系统来应对这种细胞内部的胁迫。   然而,与基部段比较,一些能量相关蛋白在PZF1的FL-2叶的尖段和/或中间段;以及与PZF1的FL-1叶比较,在FL-2叶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会以干扰能量循环的方式加速细胞死亡。另外,与FL-2基部段比较,在尖段和/或中间段,以及与PZF1的FL-1比较,在FL-2中,都有一些防御性蛋白、蛋白合成相关的蛋白以及单链DNA结合蛋白下调,它们的变化可能会降低细胞的抵抗力,蛋白合成能力以及DNA修复能力。细胞正常代谢的很多方面都受到干扰从而使PZF1叶细胞最终走向死亡。   本研究中发现了三个甲基化循环中的酶变化,而且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解酶是在坏死进程的较早阶段发生下调,它的变化可能是小麦杂交坏死的一个诱因,这暗示小麦杂交坏死可能是一个表观遗传学事件。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一些和活性氧,脂氧化等相关的蛋白的变化,而活性氧增加和脂氧化都是细胞凋亡的典型特征。所以本研究为表观遗传细胞凋亡和氧化胁迫细胞凋亡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许多的研究者在研究李斯特菌感染以及利士曼原虫感染时,发现了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巨噬细胞,这表明体内在某些状态下天然存在着一群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巨噬细胞
为了进一步降低水中营养盐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促进湖泊水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太湖五里湖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试规模的人工湿地技术
学位
本研究根据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策略首次成功构建了含雪莲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XLPEBP)基因的植物高效双元表达载体pXLPEBP,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对选定的新疆陆地棉早熟品种进行了遗传转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XLPEBP构建成携带有非编码序列的XLPEBP全长基因片段、CaMV35S启动子和GUS报告基因的高效双元植物表达载体pXLPEBP。2初步建立了陆地棉遗传
植物病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目前人类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利用抗性资源,通过常规育种的方法培育抗病新品种。但是由于病原菌变异迅速,植物抗性资源有限,常规
可提取性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 ENA)是真核细胞的一类小核RNA与蛋白质复合物,主要包括RNP、Sm、SSA、SSB、Jo-1、Scl-70等,其抗体称之为抗ENA抗体,ENA多肽抗
研究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和控制机理,评价该生态系统对温室气体的吸收或排放能力,对预测和评价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特征有重要作用。亚热带地区是我
甜高粱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作物,以其含糖量高而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利用其生产燃料乙醇不仅可以缓解能源危机,在粮食安全方面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了解甜高粱糖代谢过程及相关酶活性变化,对选育高含糖量甜高粱品种和提高甜高粱糖含量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用母本1331B(甜高粱),父本7009B(普通高粱)及其杂交F5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并对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