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E-CTA)技术检测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并评估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临床拟诊为颅内动脉瘤并经过DE-CTA检查的患者54例,其中男23例,女31例,年龄从15岁~72岁,平均年龄48.2±15.7岁。54例患者均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患者42例,手术证实9例。临床表现:以突发性头痛为首发症状31例,伴恶心呕吐9例;昏迷11例;以头晕为首发症状7例;长期间断头痛2-6个月者3例;视力下降、上睑下垂2例;34例患者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3例曾患SAH;脑内血肿形成3例。本组病例起病至DE-CTA检查时间为3小时~6个月不等。DSA在DE-CTA检查后一周内进行。采用双源CT(德国Siemens公司Somatom Difinition)患者仰卧位,下颌内收,固定头部,扫描定位像,并在定位像上选定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颅顶,进行双能量增强CTA扫描模式。应用Ulrich Missouri(德国)高压注射器,经手背静脉以4.2ml/s团注碘普罗胺(370mgI/m1)85ml,并以相同速率追加30ml生理盐水。通过团注示踪方式智能触发扫描,跟踪点定于主动脉弓部,触发阈值为110Hu,延时4s开始自动扫描,扫描时间6s左右。扫描参数:两个球管电压分别是140kV和80kV,有效电流分别是49mAs和200mAs,准直器宽度64x0.6mm,矩阵512x512,自动重组层厚0.6mm,间隔0.3mm,螺距0.65,球管环周时间0.33s,视野219mm,总的扫描时间(延时时间与实际扫描时间之和)10.13s。由两名有经验的主治或以上医师在工作站(syngo CT 2008G)上调入所获得的140KV、80KV以及140KV和80KV两种能量混合的3组扫描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图像后处理方式包括: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n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再比较不同后处理重建方法对颅内动脉瘤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周骨性标志的显示能力;以DSA和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评价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DE-CTA与DSA定量检测动脉瘤的相关性。结果1.采用双能量增强CTA扫描模式,54例患者均依据140KV、80KV以及140KV和80KV的混合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并获得满意的各种双能量CTA重建图像,包括去骨成像。2.以患者为分析单位,双能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是93.0%,特异性是100%;以动脉瘤个数为分析单位,诊断敏感性是91.8%,特异性是100%。3.双能量CTA定量测定动脉瘤与DSA有很好的相关性(分别是r=0.962、0.970、0.859;P值均<0.01);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1、1.993、1.915;P值均>0.05)。4.VR、MP.MPR/CPR对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动脉瘤定量测量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R与MPR/CPR对瘤周骨性标志的显示有明显差异(P<0.01);MIP对骨性标志不显示。结论1.双能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并且对动脉瘤定量测量与DSA结果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只需一次增强扫描,就可以同时获得各种双能量CTA重建图像,包括能量减影去骨的图像,是一种无创、快速、成功率高的有效检测动脉瘤的影像学方法。2.VR重建方法能够充分显示瘤周骨性解剖标志;VR、MIP、MPR/CPR重建方法都能很好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