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鲫分子标记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来源 :浙江海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an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鲫(Setipinna taty),俗名麻口前、毛口国、黄鰶、鸡毛鳓,隶属于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黄鲫属(Setipinna);常栖息于淤泥底质、水流较缓的海区,白天栖息的水层较深,夜晚上浮表层;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西部,在我国的主要分布海域为东海、黄海、渤海。黄鲫是东海区春冬季海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渔获量及比例不可忽视,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不少地区开始重视对黄鲫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准确评估黄鲫的种质资源现状,我们需要对黄鲫的种质资源进行具体调查和分析。本研究开发了11个黄鲫特异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根据已经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分析黄鲫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水平。我们还获得黄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解析其线粒体基因组中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的结构和特征;基于黄鲫和鲱形目下的12种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构建鲱形目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树。这些研究为黄鲫的种质资源评估,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了候选标记。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和多态筛选:本研究利用FIASCO法构建(CA)13黄鲫微卫星DNA富集文库,克隆测序,获得38个含有微卫星位点的序列,设计38对引物,经过筛选优化获得11个具有黄鲫特异的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为黄鲫的种质资源评估、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了候选标记。2.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分析:利用黄鲫11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分析东海海域舟山、象山、宁海,及黄海海域烟台、威海这5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11个多态位点平均等位基因为4.84,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在0.3500~0.8421和0.5244~0.6244之间,表明11个微卫星位点具有较高的杂合度,群体保持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烟台和舟山两个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远;烟台和威海两个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近。3.线粒体基因结构和排列顺序的分析:黄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在基因排列顺序、内部结构等,均类似于其他已经报道过的硬骨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且与脊椎动物线粒体的典型模式相吻合。黄鲫线粒体基因组DNA全长为16887bp(登录号KC439458),一共包含了37个编码蛋白基因,转运RNA基因(tRNA)为2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为13个、核糖体RNA基因(rRNA)2个,以及两个没有参与编码蛋白反应的区域,轻链复制起始区(L-strand)和控制区(Dloop,CR)。
其他文献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严重阻碍对虾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能够导致养殖的对虾大规模死亡。在本研究中,我们从自然感染的日本囊对虾
虾虎鱼亚目(Gobioidei)鱼类统称虾虎鱼类,是现生的鲈形目鱼类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分布广泛,适应能力强。由于个体小,姐妹种难辨别等问题,关于虾虎鱼的研究有限。本研究采用DNA序列对浙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营养盐、盐度、温度、光照等因子对羊栖菜、半叶马尾藻吸收N、P速率的影响;羊栖菜、半叶马尾藻与赤潮微藻亚历山大藻的种间关系以及羊栖菜、半叶马尾藻
石磺(Onchidiid)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肺螺亚纲(Pulmonata),石磺总科(Onchidioidea)、石磺科(Onchidiidae),经过多年演替,石磺科6属(Onchidina, Onchidella,
缔约过失责任应以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法律基础,它与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有很大的不同. 从其构成要件看,我国确定的缔约过失责任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