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泽的巫术仪式理论及其《旧约民俗学》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amireik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现代圣经文学研究自19世纪末叶蔚然兴起至如今,圣经已被誉为古典文学的典范之作,其文学品质已为国际学界所公认。《旧约》内涵的神秘性和深邃性尤为研究者所关注,集中体现在文本记载的原始民俗中。古典文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的结合涉及已经有所发展却尚未充分开发的两种研究,必将对古代世界的理解实现实质性的突破。而最能体现这个研究前景的论著之一就是《旧约民俗学》。在这部著作中,弗雷泽利用他独创的交感巫术仪式理论,通过收集现代部落和种族习俗,对《旧约》中的各类习俗做出精彩的剖析。借助此书,可以透析弗氏在研究文本时对行动性巫术仪式的观察和应用。  鉴于此,本文尝试结合理论分析与文本考察的方法,既观照整体又评析经典个案,通过尽可能全面的总结和较深入的论述,对弗雷泽巫术仪式理论与《旧约民俗学》做出探讨式研究,以求从理论构建和文本实践两方面为希伯来圣经研究寻找到跨地域跨种族跨文化理解的窗口,探求新的跨学科研究范式建构的可能性。弗雷泽在该书中呈现出的学术研究姿态可给予后世学者一种启迪,为文学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运行程式。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章。  第一章从弗雷泽独创的巫术仪式理论着手,建构其交感巫术仪式理论的主体,点明其理论特质和操作范式。同时,指出当前对弗雷泽的接受存在着重应用轻研究的不均衡现象,从仪式-心理分析等多种角度剖析弗氏解读方法,追踪弗氏思想的生成机制。认为个体心理学手段成就了弗氏研究,也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弊端。  第二章从人物形象、民俗情节、叙事空间三个方面专论弗雷泽《旧约民俗学》的主要内容。弗雷泽透过巫术仪式理论解读《旧约》,将圣经的神话起源、编纂过程、文本意义与巫术仪式解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巫术与仪式之间既有的血肉联系,尤其涉及《旧约》中非语言交流系统。本文努力还原圣经人物形象如该隐、参孙、雅各的历史面貌,运用交感巫术理论释清了“亚伯拉罕之约”中的报应理论和净化功能,考察并评价了犹太民族的丰富文化。指出圣经对地理空间的描写可谓惜墨如金,其中巴别塔事件构建出奇妙的多维艺术空间,“雅各的梦”则借助于神人在梦境相遇的奇诡幻境,呈现出一个属于真实与想象交相混融的思维空间,说明了伯特利的神圣渊源。  第三章从文学与人类学的双向互动角度出发,论证《旧约民俗学》在跨越民族研究的终极追求方面与文学人类学乃至比较文学达成了深度契合。该章选取《等待戈多》为典型例证,结合弗氏关于圣经树意象的总结,分析剧本中的树意象不仅是地理坐标,还暗示了上帝的旨意、人类的生命,等待的过程与弥赛亚观念息息相关。由此指出,弗氏解读方法对传统文本作出富有创造性的阐释,为整合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启示。  以上三章的论述尝试表现对《旧约民俗学》的阐释能为《旧约》研究衍生出新颖的内涵,在穿越文明与野蛮、理性和非理性的隔阂时,还原历史现场,从另一个角度发现圣经时代的文化原貌。更为重要的是,《旧约民俗学》契合了比较文学诞生之初就具备的世界性眼光,为比较文学的范式革新提供了强大的学术动力。
其他文献
“文革”中的亲身经历是冯骥才小说创作的源泉。因为除了“文革”题材小说,在其作品里最具代表性和探讨价值的“文化反思小说”同样是基于作者对“文革”的不断反思而产生。这
“家园”是每个生命个体都不可或缺的精神存在。人类在“家园”的建构上蕴含了丰富的社会行为和伦理关系,它指涉着个人的精神世界、亲属的血脉联系、群体的阶级文化、民族的语
摘 要 当下Agent软件工程是能够有效的进行复杂系统开发的支持,成为新颖的软件开发的范例。以Agent为基础的理念抽象以及计算的模型,并且还提供了诸多的思想、方法、理念、技术以及工具来理解、规范并进行详细的分析、设计以及部署的软件系统。  关键词 软件工程 方法新进展 Agent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软件工程的提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了诸多
摘 要 随着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信息网络维护工作量日益加重,需要在计算机终端安装的各种业务应用系统数量及补丁、客户端程序日趋增加,终端计算机的各项配置也非常繁杂。配置一台能通畅运行公司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的计算机,并具备一定程度的安全配置,需要耗费专业维护人员大量时间,有时安装一台计算机或解决一台计算机故障耗费的时间甚至长达数天,计算机维护人员负担沉重。如何快速、高效地解决计算机终端的维护问题,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