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剧团,作为一个剧种的重要载体,它的生存对于剧种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新世纪以来,随着大众传媒等新媒体的冲击,戏曲这种古老的演艺方式日渐式微,各级剧团的发展状况也令人堪忧。本文以临汾蒲剧院蒲剧团这个市级剧团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至少一年的田野跟踪考察和访问,如实展示当今文化环境下,晋南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戏曲文化底蕴地方的一个市级剧团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临汾蒲剧院蒲剧团成立于1990年,从建团至今,就一直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该团演员实力雄厚,涌现出了任跟心、郭泽民、崔彩彩等一大批优秀蒲剧演员,整体艺术水准相对较高,并有一批深受群众喜欢的保留剧目。尽管如此,该团仍然存在着演出资金不足、剧团演员青黄不接、演出市场不断流失等问题。在人员结构方面,该团的优势主要是这支剧团的人员配备比较完善,艺术水平趋于成熟,不足是创作人员青黄不接,尤其是导演和剧本的编写,出现了“剧本荒”的现象。演出时空是考察的中心环节,有演出,有观众,剧团才能生存。在演出方面,笔者透过对近五年来的演出记录进行统计和分析,梳理了该团的演出范围、演出形式、演出剧目和演出场次等问题。该团的演出范围主要集中在晋南以及豫西这一带。这首先是由于这一带有着深厚的蒲剧群众基础,老百姓喜欢看蒲剧、听蒲剧,有很多“戏窝子”和“蒲剧粉丝”;其次是类似的方言、民俗风情所致。在当地的许多民俗活动中,不论是传统神庙剧场、唱堂会,还是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活动,蒲剧团的演出都是民俗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再次,也与临汾蒲剧院蒲剧团在晋南和豫西一带一直以来的声誉和威望有关,可以说已经形成品牌效益,当地人对任跟心、郭泽民都耳熟能详,看戏就喜欢看这个剧团的戏。最后,演出联络人员之间已经相互熟悉,形成了默认的演出机制。除以上提到的演出形式外,在现代传媒的影响下,这些蒲剧团的演员们也会加入到当地电视节目、网络形式的演出中,商业演出在最近几年中也日渐兴盛。因此,剧团的演出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临汾蒲剧院蒲剧团的演出剧目主要是传统剧目和历史新编剧目,现代戏较少,但在对传统剧目的编排上,做了很多改良。目前剧目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原创剧目较少,更新的剧目较少。好在剧目虽少,但艺术水平较高,群众认可度很高。因此在演出中,剧团就演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然而,演出形式尽管多样化,但是演出的场次不容乐观,临汾蒲剧院蒲剧团的演出场次每年集中在160场-200场,基本不超过200场,这样的演出情况显然不容乐观。文章在最后,运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分析蒲剧演出在当下的影响力,归纳了不同人群对蒲剧团的看法和意见,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对该团未来的发展乃至蒲剧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