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模型的构建及电镜鉴定目的:为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作用的影响,我们构建了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模型方法:贴块法原代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法(S-P法)鉴定。血管内皮细胞传至第3代时,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换用3%胎牛血清(FBS)的DMEM液培养12h使细胞同步化。所选细胞换用20%FBS的DMEM培养液常规培养细胞24h后,用PBS液洗涤3遍,加入与原培养基相同体积的Hanks’液孵育30分钟后收获细胞。将得到的细胞制作成电镜标本,观察,摄片。结果:1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细胞生长良好,呈扁平多角形,边界清楚,胞质丰富,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中,偶见双核,随细胞密度增加呈现“铺路石样”排列。2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胞浆内均呈现绿色荧光,即胞浆内表达Ⅷ因子,符合内皮细胞特征。3经透射电镜观测所构建的细胞自噬模型,发现各细胞中均出现包裹有未降解的胞浆物质、细胞器的双层膜结构,高倍镜下观察发现其为典型的自噬体结构,自噬模型构建成功。结论: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进行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作用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时相使用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探讨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Hanks’液替代培养基以饥饿诱导的方法,使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自噬。在诱导自噬前和诱导过程中,使细胞分别与含或不含阿托伐他汀的正常培养基或Hanks’液共孵育,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Ⅰ组)、诱导前和诱导中都应用阿托伐他汀组(Ⅱ组)、仅在诱导中应用阿托伐他汀组(Ⅲ组)和仅在诱导前应用阿托伐他汀组(Ⅳ组)。应用透射电镜检测各组细胞自噬的发生情况,RT-PCR技术检测组间Beclin 1和Mapllc3两基因的表达。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的Beclin 1和Mapllc3两基因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Ⅳ组的表达低于Ⅰ组,无明显差异(P>0.05)。Ⅱ组的表达低于Ⅲ组,无明显差异(P>0.05)。电镜下各组细胞均出现典型自噬细胞形态学改变,其中Ⅱ、Ⅲ组的自噬泡占胞浆总面积的比例较Ⅰ组明显减少(P<0.01),Ⅳ组的该比值低于Ⅰ组(P>0.05),Ⅱ组的该比值低于Ⅲ组(P>0.05)。结论:在诱导自噬发生时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自噬,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机制有关,而其在诱导自噬发生前应用以抑制自噬的作用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