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温是限制东北地区玉米生产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培育耐冷品种是减少此种危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发掘耐冷基因是培育耐冷品种的重要前提,构建稳定性好、准确性高的耐冷性鉴评体系是耐冷品种选育的重要基础。伴随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耐冷性功能标记的开发,加速了玉米耐冷种质挖掘和耐冷品种培育的进程。本研究通过对低温胁迫下萌发期和芽期的多项耐冷性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及聚类分析对玉米开展萌发期和芽期的耐冷性综合评价,筛选耐冷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结合70份自交系的高通量基因型数据与耐冷性评价表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与耐冷性状显著相关的SNP。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温胁迫下萌发期耐冷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的萌发期10℃低温胁迫下6个单项指标均综合为2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系统聚类将65份杂交种划分为5个类群,其中:耐冷性强、耐冷性较强、中等耐冷、耐冷性较弱、耐冷性弱的材料分别为14、24、16、7、4份。系统聚类同样将70份自交系划分为5个类群,其中:耐冷性强、耐冷性较强、中等耐冷、耐冷性较弱、耐冷性弱的材料分别为9、26、19、9、7份。2.低温胁迫下芽期耐冷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据2℃胁迫下芽期存活率,将自交系和杂交种均分为5级。杂交种耐冷性强、耐冷性较强、中等耐冷、耐冷性较弱、耐冷性弱的材料分别为3、3、7、32、20份。自交系耐冷性强、耐冷性较强、中等耐冷、耐冷性较弱、耐冷性弱的材料分别为1、4、3、37、25份。3.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将41,372个SNP和70份玉米自交系耐冷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13个与萌发期耐冷性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分布在玉米的第1、3、4、5、6、8、10号染色体上,能解释9.30%到25.97%的表型变异;检测到6个与芽期耐冷性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分布在玉米的第1、2、7、8、9号染色体上,能解释5.66%到28.39%的表型变异。